白茆山歌研究之研究
内容摘要:白茆山歌作为江南吴歌的嫡系,千百年来在江南地区常熟白茆塘流域一带广为流传。其创作形式是依附江南稻作文化和水上舟楫田间劳作的产物,白茆山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探访研究,本文以白茆山歌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托,以众多报纸资料和《中国·白茆山歌集》、《常熟文史》等文集为参考,旨在对以上资料进行归类和整理,总结出白茆山歌研究的意义和经验,为今后学者更好地研究白茆山歌尽一份绵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白茆山歌研究音乐本源传承发展
目 录
一、引言1
(一)白茆山歌的生存背景及新民歌时期的生存状况文献研究梳理1
二、白茆山歌的音乐本源形态研究文献梳理3
(一)白茆山歌的曲调3
(二)白茆山歌的演唱艺术6
(三)白茆山歌的歌词与相关音乐8
(四)白茆山歌的文学流变9
(五)白茆山歌的歌手文献梳理10
1.陆瑞英11
2.徐雪元11
3.吕杏英12
三、白茆山歌的传承发展研究文献梳理12
(一)白茆山歌自然文化生态的开发在传承保护中的作用12
(二)学校的知识涉及在发展传承中的作用13
(三)宣传力度和打造文化品牌在传承发展中的作用14
四、白茆山歌文献研究的经验梳理和个人看法14
(一)革命山歌文献与调式曲调的文献经验梳理15
(二)歌词文学流变文献经验梳理16
(三)白茆山歌保护传承之互联网的开发作用16
五、结语16
参考文献18
致谢23
一、引言
白茆山歌广义上说是分布在常熟古里镇白茆塘流域的一种民歌文化,白茆山歌也是吴地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它是江南农耕文化最自然和最充沛的感情源泉。她蕴藏量及其丰富,多年来众多学者也分别对白茆山歌进行各方面单独研究,近年国内外学者们也进行了对山歌手们的研究这也对促进白茆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作为吴地高校的一名学子,也搜集整理了白茆山歌研究文献资料,做出一系列分类总结的同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见解,为今后白茆山歌的研究起到促进性的作用。
(一)白茆山歌的生存背景及新民歌时期的生存状况文献研究梳理
大约在4500多年前,一支良渚文化部落从北方迁徙定居在了白茆的坞坵村及其附近,因此白茆山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并发展。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属吴歌中的重要一脉。诗人李白也曾有:“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这样的佳句。自古以来白茆山歌就一直根植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并且以口耳相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方式代代承袭,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韵文形式。它具体出现的时间,有文字记录可在南朝乐府中寻觅线索,至今可以落实最确切的一首,见明朝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与开得全,好与西帅歇战船”。这首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了,到了清初,钱谦益和夫人柳如是夫妻二人隐居在白茆塘边的红豆山庄,诗歌唱和,也给白茆山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历史佳话。白茆山歌会是白茆山歌在传承发展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山歌会形成的事件从上一辈的回忆中再推至上一代的口述中大约知道在清朝末期山歌会已颇为流行,而明代邑人沈海的一首《四野弄歌》里这样描述:“烟雨冥蒙昼景昏,农野四歌竟纷纷。东村群唱西村和,南陇余音北陇闻。”若是描写白茆塘对歌的盛况的话,那么山歌会在明代可能就已形成。
由于白茆塘地处常熟,是一个典型的水乡水网地带,水是常熟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因此白茆山歌也是水上田间农耕的水稻产物。归根结底白茆山歌起源于劳动。基于此我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整合,夏美君的《姑苏吴歌的明珠—白茆山歌探微》2010年第12期发表在大舞台上的129-130页,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二部分作者穿插提及了山歌的生存方式和历史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对历史和生存背景作了简单的介绍,白茆山歌是与生产劳作相融,与日常生活相谐的本土民间文化产物是典型的江南草根文化类型。在第二部分自然传承中,也提及白茆山歌历代都是在家族中亲朋好友中,通过口传心授繁衍生息,它的创作传播都依靠本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而生存。作者邹养鹤发表在广播歌选的2011年第7期第4-11页中描述白茆山歌作为吴歌的一个流派自远古一路走来的白茆事迹,从最早的两首白茆山歌,来自“三吴水利集”《白茆谣》和“古虞文录”中来自六百多年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在白茆塘两岸又举办过多次万人山歌对唱会,十二次上北京城,两进中南海,两出国门,具体有:1958年白茆公社成立,1984年在中南海演出白茆山歌, 1995年11月建成“白茆山歌馆”1998年成立“白茆山歌发展研究会”,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出版了《中国白茆山歌集》并举办了首届白茆山歌艺术节,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0月举办第二次白茆山歌艺术节。
关于建国前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民歌,在陈泳超《革命时代的山歌:革命的和不革命的》2013年的第1期,发表在《民族艺术》83-89页,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72级一班调查组
文章内容概括为从大跃进开始后出现的新民歌运动中,国家对待山歌的政策就变成了宣传国家政策,鼓舞劳动者的热情等等一系列新的政策要求。由于传统的白茆山歌本身就具有新政策的歌词意义,比如当时的白茆乡里的政府领导万祖祥在田间劳作也总会“唱唱山歌借借力”致使白茆新民歌走在了党的政策前面,所以白茆在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开始就成为明星乡镇,万祖祥是当时对白茆山歌作了改造的重要人物:在白茆塘1956、1957、1959年都举行了盛大的对歌会,与传统不同的是对歌会上的歌词都是预先创作好的,两岸的歌手也由政府挑选,避免了以往的因为输于对方而引起的打架和争吵。这一有组织有纪律的对歌会就是万祖祥的改造。但通过采访歌手陆瑞英等人,她们表示自己更喜欢唱旧山歌。在革命的民歌时代里人们在宣传队还是要唱新民歌的,但私下人们更爱旧山歌,这些旧山歌的流传就被政府领导批判,同样创作出带有新政治意义歌词的新民歌驳倒旧山歌,因为旧山歌是更真实反应在新政策下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均是吴地方言,歌词押韵。现在这些经过大跃进时代的无论领导还是群众大多都记得那时人们私下创作的“怪话”。
以上内容透过革命时期表面的政治意味,通过对比新民歌与旧山歌,揭露大跃进时期被遮蔽的不革命的白茆山歌是受群众喜爱的,真实的山歌。
另外,带有宣传性的新民歌有不贴合实际的也有与生活相连的传统特质,在1960年农民吃不到粮食的时候,政府还大力宣扬《公社食堂饭香甜》等民歌,致使群众对政府有很大的怨气,经常创作出一些“怪话”意在通过“说错话”来“说实话”。另一方面在通过民歌鼓干劲的传统特质却被成功转换成“主流”的新民歌。一部分需要改造的歌手如:徐阿文和徐巧林夫妇,他们因为政策下发后不能再唱老民歌,却可以改造并成为改造成功的经典模范,另一部分“唱不好的旧山歌”例如陆瑞英经常唱老山歌其中免不了有私情山歌,后期被免职,作者借助两份歌单比对,发现个会并非因为政策而严肃,大多稍作改变改头换面,不难发现那时的人们是被政府要求和束缚去表演的,并非表达真实情感。从这篇论著中我们发现,要想了解那时的真实生活还得从群众的口中寻得。
从上文总结中笔者觉得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整个国家的政治思想偏“左”,由于国家的错误判断当前的政治形势造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盲目攀比和冒险,急于求成,但其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却因金字塔式的专制而造成恶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2369.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