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弦上吟《诉》二度创作中的技术把握
内容摘要:琵琶叙事曲《诉》是吴厚元教授以唐诗《琵琶行》为素材创作的。曲中不仅有琵琶的基本技术,另外还大量采用了古琴的技法与戏曲的元素,充分发挥了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将浔阳江头、诗人白居易的所见所闻所感在琵琶这件乐器上进行了成功的再现,正可谓“诗在弦上吟”。本论文将琵琶演奏技术与情感相融合,分别从左手的技术处理(如吟、揉、淖、注等)和右手的技术处理(如弹挑、轮指等)进行分析,并配以谱例说明,旨在演奏时能够准确、熟练地处理左右手技法,更好地进行《诉》的二度创作,更为准确地表现此曲“诗在弦上吟”的独特韵味;另外希望能够对琵琶曲目乃至现代器乐作品创作尽个人微薄之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技术演奏二度创作
目 录
一、绪论1
(一)琵琶作品分类概观1
1.“传统”曲目1
2.“现代”曲目1
(二)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
二、琵琶叙事曲《诉》的简介2
(一)创作背景2
1.曲作者的艺术追求2
2.多元化的音乐背景2
(二)艺术地位3
三、琵琶曲《诉》的音乐特点3
(一)乐段的划分4
(二)节奏节拍4
(三)节奏特点4四、琵琶曲《诉》的演奏技术处理4
(一)左手技术处理5
1.吟、揉6
2.推、挽7
3.淖、注8
4.泛音9
(二)右手技术处理9
1.弹挑类10
2.轮指类11
3.扫拂类12
4.遮分类12
五、两点启示13
(一)琵琶叙事曲的演奏启示13
(二)琵琶作品多元化创作启示13
六、结语14
参考文献15
致谢23
一、绪论
(一)琵琶作品分类概观
作为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民族器乐,琵琶无论是从作曲上还是演奏上都经历了一段长久的发展,而流传至今的琵琶作品更是多不胜数。在历史的长河中,琵琶动听的音色、精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表现力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传统”曲目
传统曲目,概括来说指的就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原作者不详的,而它们的创作手法极具中国传统风格,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我们所说的琵琶“文曲”、“武曲”指的就是传统曲目,比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月儿高》、《夕阳箫鼓》等。
2.“现代”曲目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琵琶的作曲技巧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规范,现代的作曲家、演奏家们打破了传统的作曲理念,开创了新颖的创作思路,使琵琶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纷纷开始了琵琶“新型”曲目的创作。与“传统”曲目相比,这些“现代”新型曲目中的创作手法、作品体裁、作曲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例如吴厚元创作的琵琶曲《诉》,该曲将唐诗、戏曲、西方音阶融合在一起,此类作品既包含了传统琵琶音乐风格,又融入了西方音乐风格的创新元素,同时预示着现代中国的民族器乐的发展之路:要创新,但是不能抛弃我们最根本的文化传统。
(二)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琵琶曲《诉》是一首选题为唐诗读后感的叙事曲,这在我国器乐作品的创作中极为少见。同时它在音阶上运用了西方的旋律调式、技术上综合了古琴与琵琶的技法、旋律上采用了戏曲的板腔式特点,增添了它的魅力。经过调查,对于琵琶叙事曲《诉》的研究分析不在少数,皆是由情入手,在分析该曲演奏时的情感表现的同时加上少部分的技术分析,而较少针对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及二度创作。本文则是以技术为切入点,分析《诉》演奏中运用的技术,并与古诗相结合,以求能更好的演奏。
二、琵琶叙事曲《诉》的简介
(一)创作背景
1.曲作者艺术追求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吴厚元教授于1983年在京创作的一首以白居易《琵琶行》为素材的近现代琵琶独奏曲,后又被改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作为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的吴厚元教授,他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美中艺术音乐学会顾问等职位,经历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演出。这些经历为他的作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写过第一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第二二胡协奏曲《竹韵》、琵琶协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筝五重奏《三人行》、京胡独奏曲《京郊行》(该曲荣获“北京市 1982 年度音乐创作“一等奖)、京胡协奏曲《人与戏──读<三国志>有感》、还有坠胡曲《家乡的喜讯》等,这些都是他的著名代表作。然而《诉》是吴厚元融合古诗、戏曲、古琴等多种素材而创作的,堪称他的经典之作。
身为作曲家的吴教授,曾涉及多个乐器的创作,却对琵琶更为情有独钟,这和他早年专门学习琵琶的经历密不可分。在创作琵琶作品时,他不仅借鉴了传统琵琶作曲观、同时又看到了传统琵琶作曲观以外的其他的有魅力的元素,打破了传统的创作理念,丰富了琵琶的作品风格和创作理念。吴教授曾提到感情是诉不尽说不完的,只有你极力的去靠近曲中人的心境,你才能更好的去表达出来。他也知道一首乐曲的情感表达只能通过演奏者的演奏予以呈现,所以他寄予了演奏家们深厚的希望,同时希望那个一千年前的诗人、那个旧时代的妇女能够通过演奏能完美的再现在观众的眼前。 该作品算的上是吴教授在琵琶上最为顶尖的成就,虽然他本人还有其他器乐的作品,但琵琶一直是他的情之所钟。当出在对章红艳教授进行教学时,吴老教授曾说道“作品取名《诉》,是想突出它的抒情性及其强度。‘诉’不同于‘说’,它是一种强烈感情的倾吐,无论对于诗人,诗中人物还是对于作曲家都是如此。而作为音乐,剔除了文字的叙事成分,这种倾诉就更为纯粹”。
2.多元化的音乐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各类改革工作,其中器乐改革更是如火如荼。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众多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出现,他们将我国民乐的改革推向了高潮。其中著名的琵琶艺术家有吴祖强、林石城、刘德海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将琵琶的演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它不再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成为了一门艺术,一门能够搬上国际舞台的艺术,一门需要众多学着研究探讨的艺术,一门深受全国乃至世界人们喜爱的艺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我国政府对于解放后的文化改革采取的政策,同时它也预示着我国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之一,自然是少不了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从而促成我国现在多元化的音乐背景。而身处在这个背景中的吴厚元教授,他的创作理念也受到了多元化的影响。但是,他始终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不仅仅只是创新,同时还要继承先人们的优良思想与传统。乐曲《诉》为了更好地体现古诗《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运用了戏曲的板腔式结构体式,融合了古琴的演奏手法,将其用琵琶绝妙精湛的演奏技法体现出来,加深了乐曲的戏剧性与感染力。同时,他又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手法与创作理念,采用了欧洲音乐的旋律调式,将我国传统的写情理念转到了叙事之上,开我国叙事曲创作之先河。
(二)艺术地位
《诉》这首乐曲体现了当代琵琶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乐曲形式新颖,兼具古典与现代乐曲的特点,在现代琵琶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曲中大量采用了琵琶经典技法以及一些古琴的手法,给演奏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演奏者不仅要体会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的心有灵犀,更要拥有精湛的演奏技术。从各大校外琵琶考级教材将其列为十级曲目之一就可看出,该首乐曲具有锻炼大家基本功及表现力的作用。
乐曲本身与唐诗《琵琶行》情景交融、古为今用,将诗人白居易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的淋漓尽致。乐曲创作于改革发展的热潮中,当时的作曲家们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绝大部分一心扑到创新之中,标新立异,同时一些外国的作曲家也来“凑热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隐约有了岌岌可危的情形。然而吴教授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了将“继承”与“创新”合而为一的创作,以此来警示人们。
三、琵琶曲《诉》的音乐特点
(一)乐段的划分
从传统琵琶曲的角度来看《诉》共有8个段落,以琵琶女的故事为主导线,从表现了琵琶女的痛苦心情延伸到诗人白居易遭受统治者打击的愤懑之情。然而从现代作曲角度看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组成。
引子是一段节奏自由的散板,就好像开始讲述一段如泣如诉的凄美故事。时快时慢、松紧结合的曲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寂寥、空旷的氛围,时强时弱的音符为我们渲染出了一幅浔阳江头、荻花萧瑟的情景。
接下来的慢板是主题的展现。在这段中,曲作者采用了戏曲的板腔式曲调特点,节奏上也运用了戏曲特有的板鼓节奏,旋律优美、曲调委婉,生动描述了琵琶女回忆往昔光辉岁月、感叹现在暗淡生活的情景。乐段的中间部分是先前主题移高四度的再现,表明琵琶女打开心门诉说,并为诗人的“同感”做铺垫。乐段的高潮部分以一个“打板”开始,此时的音乐情绪已达到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好像琵琶女的诉说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刻的感情。这段乐曲中将戏曲中的哭腔用大量的吟揉表现出来,扫轮、快速弹挑、推挽、摭分、滚等多种琵琶技法复杂的变换表达了琵琶女内心激烈的情绪变化,引起听众们的共鸣。该后来部分不断的在低音区作变换重复预示着高潮即将到来的低沉,直至结束在高音区的一个扫弦将乐曲推到了高潮。扫弦结束后短暂暂停更是为接下来的高潮部分做缓冲,无声中体现出琵琶女幽怨、暗恨之情。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2374.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