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自主游戏中退缩行为的研究以x幼儿园为例【字数:18847】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1
(一)研究的源起1
(二)研究的意义2
二、相关现状研究2
(一)概念的界定2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3
三、研究设计6
(一)研究对象6
(二)研究方法6
(三)研究步骤7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7
(一)不同性别幼儿退缩行为的基本情况7
(二)不同活动中幼儿退缩行为的总体情况8
(三)幼儿退缩行为的基本特点11
(四)教师对具有退缩行为幼儿的干预情况14
五、中班幼儿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15
(一) 内部因素16
(二) 外部因素17
六、中班幼儿退缩行为的指导策略19
(一)教师对幼儿退缩行为的指导策略19
(二)家长对幼儿退缩行为的指导策略21
七、结语21
参考文献23
附录1: POS(2008)编码表24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26
致谢27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源起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逐渐成为新时代的热点话题,在如今的教育现状中,教育者们除了注重于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而同伴交往正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者宁雪华指出:同伴间良好的互动有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相反,一些不良的同伴互动有碍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过去两年的学习中,特别是在为期两周的两次见习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幼儿的表现活跃,他们参与同伴游戏,敢于表现自己,而有一些幼儿的表现则相对不积极,多以无所事事或是独自游戏为主,他们常常“默默无闻”,也少有和同伴的交流。在和这些幼儿的沟通过程中,有一些幼儿表示他们是想加入同伴游戏的,但是似乎一直没有找到参与进去的方法,而有一些幼儿则表示他们并不愿意去参与集体游戏,对于幼儿不参与同伴活动的情况,有时候有一些老师会进行干预,但更多的时候,老师们的干预更集中在幼儿们的冲突行为上,但幼儿的这些“独自游戏”真的是正常规律吗?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笔者了解到,幼儿的这一类不参与同伴互动的行为被定义为退缩行为,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社会退缩行为的幼儿更可能出现对自我的低认同感[],在社会信息加工水平上与无退缩行为的幼儿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更多的负向发展。[]
对于幼儿发展中被普遍忽视的社交退缩问题,本课题选取苏州X幼儿园某中班幼儿,在为期三个月的幼儿园实习过程中,从自主游戏中该中班幼儿幼儿的行为表现入手,具体了解中班幼儿退缩行为现状,通过文献阅读与资料搜集,明确其行为特质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借助与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了解其行为的产生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目前的学前领域研究中,有许多对于教师角色以及课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及师幼关系做出了深入的探索,而本课题旨在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结合中班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目标,对幼儿的退缩行为进行整体的探索,为结合学前教育与心理理论提供可行的思考。
2.实践意义
中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退缩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行为,在目前的幼儿园教师活动指导中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课题旨在通过研究退缩行为的行为特征及其不利影响,明确幼儿退缩行为在幼儿教育中的不可忽视性,并对于该如何改善他们的退缩行为提出指导建议。
二、相关现状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1.自主性游戏的概念界定
学者邱学青曾经指出:“自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不是把游戏简单地分为有无自主性,而是强调所有的游戏都应该有自主性,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的游戏。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制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基于对自主性游戏的以上理解,我在本课题研究中,选取苏州X幼儿园某中班幼儿的晨间活动、区域游戏和桌面游戏作为自主性游戏的观察情境,在这三种情境中对幼儿出现的退缩行为进行观察研究。
2.幼儿退缩行为的概念界定
对于退缩行为的概念界定,在目前的研究进展中,研究者们还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在该领域研究中有着突出影响力的研究者Rubin(1982)曾根据幼儿的一些退缩行为特征,用“非社交游戏”来描述在游戏中喜欢独处的儿童,在之后的大量研究中,Rubin和Asendorpf(1993)将此定义进行了修改,将儿童退缩行为定义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不与他人交往、游戏、独自一个人打发时间的行为。[]
本研究从Rubin和Asendorpf的定义基础上,依据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主动发起行为的时长来界定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把该行为定义为在同伴交互情境中,幼儿持续出现的独自活动。
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幼儿出现总的退缩行为时间大于50%观察时长作为幼儿社交退缩的标志。[]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对于幼儿退缩行为的研究始于国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在Rubin和Asendorpf对儿童退缩行为提出更为明确的理论基础之后,退缩行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而后续的许多研究都是以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作为研究基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后续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81677.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