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初中音乐课堂互动【字数:12136】
目 录
引言 1
1.新基础教育的背景 3
1.1新基础教育概述 3
1.2新基础教育倡导者 3
1.3新基础教育的目标 4
2.中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5
2.1有效的师生互动和无效的师生互动 5
2.2师生互动的几种表现形式 7
2.3建立良好师生互动的前提 8
2.4师生互动仍存在的问题 9
2.5优秀教案分析 11
3.师生互动之我见 12
3.1实习教育中的自我反思 12
3.2新基础教育中的互动观念 13
3.3互动在教学中的更新突破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引言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新基础教育”理念,这个理念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
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
育中有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
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本文就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第一个“还给”这一理念展开讨论。
怎样才能使一节音乐课富有生命力?其中关键是师生互动环节。笔者实习的三个月时间内,在几位老教师的音乐课上发现有些老师能把一节课上活,另外一些老师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提不起兴趣。追究其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师生互动环节。
有些音乐老师能够把一节课上的活灵活现,因为她们会引导学生,抛出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们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没有停顿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神或者因为无事可做而犯困。所以,在课堂上尽量多增加一些肢体互动,在一些节拍或者旋律的知识点上,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去律动。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和学生互动,把一节音乐课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在把一堂音乐课当成任务去完成,她们只追求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学生的反应及其他都可以忽略。这不仅违背了新基础教育理念,也违背了《2011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基本理念。中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通过实习,笔者认识到调动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情绪的重要性,积极努力地让学生主动接纳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认识到把一堂音乐课上的生动是多么重要。在课上通过互动去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如果整节课都死气沉沉,教师也会越上越乏味。理论上说,中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在整节课上始终完全集中。学生在一节课上有效学习时间保持在三十分钟,证明这已经是一节比较成功的音乐课。
本文通过笔者在实习期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课堂互动”为研究对象,以“新基础教育”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
1.新基础教育的背景
1.1新基础教育概述
新基础教育是在1994年提出的,经过五年探索性试验,在1999年开始进入到推广性、发展性的研究阶段。新基础教育研究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在对时代精神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新基础教育”研究正是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会当代发展变化的研究,以及这些变化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影响与需求的研究。就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提出的十一个观点,笔者做了如下表格:见(表一)
观点
具体解释
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带给教师;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以人为本
“新基础教育”主体是人,它要改变人,改变他的观念和教学行为。达到“人人上优质课”和“人人上有效课”的目的。
服务目标
“新基础教育”观点的提出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以及改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生态教育
“新基础教育”是要使原本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转变成“绿洲”的本真状态。
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课堂的意义
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智慧
主要就是教师机制,教师的创造才能,在一些课堂突发状况中做出的机智反应。
模式问题
教师不能把教学看成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这是教学的深度思考。
课堂操作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创造思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操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的定位
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遵从自己的心态,每一个教学问题都是发展自我的动力。
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创造才能,指导作用,正是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提出的挑战。
表一 新基础教育十一个观点以及解释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81705.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