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字数:11380】
目 录
ABSTRACTⅡ
1.序言1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
1.2研究现状2
1.3研究思路2
2.湖南花鼓戏基本概况与传承价值阐释3
2.1湖南花鼓戏的起源3
2.2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3
2.3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3
3.湖南花鼓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问题梳理5
3.1师资力量不够雄厚5
3.2校本教材不够完善5
3.3学生责任意识不强6
3.4学校重视程度不高6
4.湖南花鼓戏在中学音乐教育传承中的优化举措8
4.1政府部门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力度8
4.2加强花鼓戏宣传力度8
4.3加强师资力量8
4.4完善校本教材9
4.5加强花鼓戏校园社团建设9
4.6加强花鼓戏宣传力度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附录113
附录215
致谢171.序言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湖南花鼓戏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生土长自湖南各个地区,它综合了多样姊妹艺术,如舞蹈,音乐,杂技,美术等等,同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它在我们这代人的眼中充满了神秘感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虽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但总感觉不是很熟悉,甚至有些陌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太少看到或听到花鼓戏了,说实话它在生活中出现的次数太少了,以至于人们快要把它遗忘了,而我们这代人又追求时尚,只热衷于当下流行的时髦的音乐形式以及歌曲,不愿意回头看看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璀璨文化湖南花鼓戏。作为一个湖南人,研究湖南花鼓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名中学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是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在当今文化发展大潮的背景之下,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建设意义。所以探讨湖南花鼓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十分有必要,让湖南花鼓戏更好的传承。
1.2研究现状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剧的总称。它在清代中期迅速兴起和发展。它已经从简单的"对子花鼓"发展成为"三小戏"。它已成为一种多线,多声,成熟的艺术。著名的中国地方戏剧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其中他们的歌唱,舞蹈,具有幽默的艺术风格。
根据当地语言特色和民间艺术在大众地区的影响,湖南分为长沙花鼓,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其中邵阳花鼓戏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草地班,半班和专业班。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体,曲调结构各不相同,形式变化多样,融合了多种姊妹艺术。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其中,川调又称正宫调,由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
各地有大约400个传统的花鼓曲目,主要反映民间人民群众的生活生活。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也有些来自于男女之间的情感,家庭矛盾等等。语言则大多采用当地话,趣味风趣,更加贴近生活。 1949年以后,花鼓戏的艺术发展很快。不仅编辑了如《刘海砍樵》和《打鸟》的传统歌剧,而且还创作了如《双送粮》,《姑嫂忙》和《三里湾》的许多现代戏剧。已拍摄《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
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学校教育方面,李巧伟和张天慧在《湖南花鼓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中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将花鼓融入音乐教育课堂,增加音乐的推广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合理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培训和良好的环境创造遇到了很大的发展困难。我认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不应该单单只是大学生的使命,而应该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使命,因为这是我们整个大家庭的优秀文化遗产,教育是最好的传承方式,把传承花鼓戏列入中学音乐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用心感受过去的生活形态,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湖南花鼓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分析和介绍普遍音乐特征和规律。在研究的范围而言,前辈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把花鼓戏的体系以及产生都一一列了出来,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了花鼓戏,也知道了传承花鼓戏的意义,但是,也不是完美的,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发现,如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更具体的实施,所以为我们对花鼓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作更能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希望能为湖南花鼓戏在中学教育中的传承探讨有一定的帮助。
1.3研究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大背景下,民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花鼓戏在当代的生存处境极其不乐观。本文以中学教育为出发点,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湖南花鼓戏在中学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寻求湖南花鼓戏的在中学教育中的传承思路。
2.湖南花鼓戏基本概况与传承价值阐释
2.1湖南花鼓戏的起源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也就是现如今的湖南地区民间歌舞就己经作为了戏曲艺术的萌芽状态。《九歌》具有歌剧特色,灵感来自于香洲地区的爱国诗人屈原,见"歌乐鼓舞"。在《楚辞章句》中,此乐歌鼓舞来乐诸神的当地风俗。在《楚辞章句》中也有汉主逸“做此乐歌鼓舞来乐诸神”当地风俗有记载。在汉朝的时候,“楚风”也是受到的当时朝政的看重。到了宋朝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戏曲歌舞流行起来,在元代相当出名的说唱还有杂剧也是在湖南地区盛行一时。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人。如张玉梅、金兽头、般般丑、帘前秀等歌舞、说唱或戏曲艺人在夏庭芝的《青楼集》中就记载了。等到明朝的时候所流行的弋阳腔流入了湖南,是从江西传过来的。万历年间,湖南又有了从昆山盛行的昆仑腔,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受到外来戏曲的启发和影响。流传过来的戏曲都有各自独特的唱法,当跟湖南本地的方言还有本地的民间音乐相互吸收后成就了带有湖南特色的“高腔”,迅速在湖南蹿红。清朝的刚开始,用“地花鼓”和“花灯戏”为根底成长的湖南花鼓戏,用它多样化的“曲调”、特点各异的“板式”、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题材受到许许多多人民群众的喜爱,迅速流行起来成为省内最受欢迎的地方小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81714.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