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 2
材料与方法 2
1.1实验材料 2
试供材料2
实验仪器3
种植方式3
性状测定3
数据统计与分析3
结果3
江苏杂草稻与栽培稻的主要形态特征3
种植45天后形态特征 3
种植60天后形态特征 4
种植90天后形态特征 5
成熟期形态特征6
江苏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结实率与落粒性比较7
江苏杂草稻与栽培稻籽粒特性比较8
分析与讨论 9
江苏杂草稻与栽培稻形态特征差异 9
江苏杂草稻与栽培稻繁殖特性的差异 10
4 致谢10
参考文献11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生物学特性差异的比较研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孔云帆
引言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内或周边耕地里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杂草稻与野生稻有很多相似的特性,如种皮红色、颖壳黑色、种子休眠性以及落粒性强且能田间自生。由于杂草稻与栽培稻同属禾本科,稻亚科,稻族,稻属,可严重侵染栽培稻,并与其发生激烈的生存竞争,已经成为全球稻田危害性最大的杂草之一(Delouche et al.,2007)。杂草稻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杂草稻分布的报道。在亚洲,杂草稻比普通野生稻具有更广的分布地域,在东南亚各国、印度、巴基斯坦、日本以及中国都发现了不同危害程度的杂草稻。我国南北种稻区域几乎都发生杂草稻,据调查,我国吉林、黑龙江、上海、辽宁、江西、江苏、浙江、海南、广东、四川、新疆和宁夏等25个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杂草稻发生,其中以东北、华东、西北和华南为四个发生危害中心,尤以辽宁、宁夏、江苏中南部以及广东湛江地区发生危害严重(梁帝允 等, 2011),华东地区以江苏省发生杂草稻最为严重,受杂草稻影响的水稻种植面积达20万hm2,约占直播面积的25%,个别田块杂草稻发生密度达36.4株/m2,造成水稻平均减产20%左右,发生严重的田块减产60%80%,甚至绝收(Zhang et al.,2008)。
杂草稻苗期出叶快,秧苗高;分蘖期植株较常规稻高,分蘖数也多,具有很强的光竞争力;叶片一般长而宽,且叶片上下表面有毛(陈晓锋等,2015);在植株的叶舌、叶鞘、种皮、颖壳等不同部位有色素沉积,呈现红色或褐色;每穗粒数较多,稻粒细长,外形像杂交籼稻。其种子的表型特征多样性也较高,芒长可以从无芒、短芒到像野生稻一样的长芒(Suh et al., 1997)。邹德堂发现杂草稻穗枝披散,小穗、穗颈长较长,平均穗粒数75 155粒,落粒性强,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小,粒型多为大长粒。生殖生长期时,茎杆、叶片衰老迅速,易倒伏,类似杂草,且边成熟边落粒(邹德堂, 2008)。张峥在江苏省沿江6个杂草稻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地区,进行调查发现杂草稻每穗粒数与栽培稻差异不显著,但结实率较低,为78%86%,千粒重仅为18.93g20.10g(张峥 等, 2012)。吴川发现江苏省的杂草稻类型多样,分化更明显(吴川 等, 2010)。同时杂草稻具有休眠性强,耐寒性好,繁茂性好,萌发性能好,光竞争能力强等特点,具有抗病性,使其可以与栽培稻争夺营养、光照、水分, 影响水稻产量(BaeK等, 2012; GUO等, 2015; 苗微等, 2011;丁国华等, 2013; 张丽丽等, 2011; Suh et al.,2003)。
江苏地区作为杂草稻发生危害中心之一,杂草稻遗传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变异情况比较复杂,杂草稻已对江苏省粳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其不仅影响栽培稻的产量,降低稻米品质与商业价值,降低农民的种植收入,它还能混种于栽培稻中,导致杂草稻的危害进一步扩散蔓延,影响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潘学彪等,2007;尤国林等,2013)。并且由于近来繁制种体系和耕作栽培手段的弱化,江苏稻区均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杂草稻发生。为了更多的了解江苏杂草稻生物学特点,并且分析江苏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以便找到更有效的遏制杂草稻蔓延趋势的方法,本实验从江苏各地收集了多种杂草稻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水稻不同时期株高、分蘖数等形态特征,统计成熟期水稻结实率和籽粒落粒性等,试图通过多个方面来确定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试供材料
为了探究杂草稻和栽培稻的植株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选取了四种水稻材料于大学江浦试验田播种进行田间试验: 1种栽培稻YJ4227(扬粳4227),3种杂草稻,其信息如下表:
表1 供试栽培稻与杂草稻情况
样品区域
种群编号
简称
采集地
经度
纬度
籼粳型
栽培稻
江苏江都
WRJS110R1
YJ4227
江都二姜
104°05′E
38°39′N
粳型
杂草稻
江苏江都
WRJS1101
散穗
江都二姜
104°05′E
38°39′N
粳型
江苏江都
WRJS1102
紧穗
江都二姜
104°05′E
38°39′N
粳型
江苏江都
WRJS1103
矮杆
江都二姜
104°05′E
38°39′N
籼型
Table 1 Origin of cultured rice and weedy rice used in experiment
YJ4227:江都栽培稻;散穗:散穗杂草稻;紧穗:紧穗杂草稻;矮杆:矮杆杂草稻
1.1.2 实验仪器
分析天平、卷尺、剪刀、收集网袋、玻璃瓶、标签纸等。
1.2 种植方式
田间试验是在2015年6月到10月在大学江浦试验田(118°37′E, 32°02′N)完成。试验田土壤为粘壤土,中等肥力(有机质含量为2.8%,氮含量为97 mg kg−1,速效磷为52 mg kg−1,速效钾为161 mg kg−1),pH 7.1,优势杂草为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等。前茬休闲,当茬播种前使用农用旋耕机进行深耕。采用定点穴播的方法进行,栽培方式为直播,密度为15 cm ×30 cm,种植10行,每行6穴,每小区60穴,每穴3粒。为保证成苗率,出苗后1周内进行人工间苗保持每穴1株。为了避免采样过程中踩踏水稻根系,小区设计为:行距30 cm,株距15 cm。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5552.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