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无花果贮运销设计(附件)【字数:15174】

2024-02-25 16: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无花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大,但果实采后品质劣变较快,严重制约了无花果产业链的商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淘宝电商平台无花果货架期的调研和贮藏实验,发现无花果电商物流普遍存在着“运输温度较高、运输速度不够快”的问题,以及采后低温处理能显著延长无花果货架期。在此基础上以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为原则,从生产车间布置、产品方案及工艺论证、物料衡算、设备选型、水、电用量计算、劳动力定员等方面设计了年销售量为100吨的无花果贮运销体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引言1
1.1 无花果简介1
1.2 无花果采后生理变化2
1.3 无花果采后处理技术现状2
2 无花果电商物流保鲜试验2
2.1 材料与方法3
2.1.1 试验材料 3
2.1.2 试验仪器 3
2.1.3 试验方法 3
2.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4
2.1.5 数据处理 4
2.2 结果与分析 4
2.2.1 物流保鲜效果 4
2.2.2 果实品质 5
2.2.3 室温贮藏条件下无花果的贮藏寿命 5
2.2.4 低温贮藏条件下无花果的品质变化 6
2.3 讨论 7
3 年销售量100吨的无花果贮运设计 8
3.1 厂址选择及总平面设计 8
3.1.1 厂址选择的原则 8
3.1.2 厂址建设基本条件 8
3.1.3 总平面设计 8
3.2 产品工艺设计 9
3.2.1 产品方案、产品规格 9
3.2.2 工艺流程及论证 9
3.3 物料衡算 10
3.3.1 原料计算 10
3.3.2 包装材料计算 10
3.4 设备选型 11
3.4.1 冷库容量确定 11
3.4.2 冷库耗冷量计算 11
3.5 劳动力计算 12
3.5.1 公司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架构 12
3.5.2 劳动定员 12
3.6 水、电用量估算 13
3.6.1 用水量估算 13
3.6.2 用电量估算 13
3.7 技术经济分析 14
3.7.1 厂房投资概算 14
3.7.2 设备及相关用品投资估算 14
3.7.3 生产成本概算 14
3.7.4 年利润计算 15
致谢15
参考文献15
无花果贮运销设计
引言
1 引言
1.1 无花果简介
无花果(Ficus carica L)属桑科榕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种植时间久远,遍及葡萄牙、土耳其等50多个国家,是优良的经济林果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波姬红、马义斯陶芬、青皮、布兰瑞克等无花果引进国内,并在山东、新疆、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进行种植,其中山东的无花果种植面积最大,约有0.23万平方公顷,新疆无花果种植面积次之,约有0.10~0.13万平方公顷。据调查,我国的无花果种植面积达5000平方公顷,产量达到4.18万吨,截止到2016年。
成熟的无花果果质柔软,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在15%~22%之间,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酸[1],王振斌[2]等发现无花果榨汁后残渣中约含5.5%的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占了33%,李金玉[3]研究发现无花果果实含16种脂肪酸,其中10种为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十六烷酸和硬脂酸,其他的为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80.47%;此外,果实还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张英等[4]研究了20个地区无花果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发现无花果中铁含量超过7 mgkg1,锌超过20 mgkg1,镁超过10 mgkg1,硒超过0.4 mgkg1。
1.2 无花果采后生理变化
果蔬采收后,仍然是一个活体,虽然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是仍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自身的营养物质,导致品质劣变,货架期缩短。无花果采后的呼吸作用比较复杂,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无花果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张晓娜[5]发现绿果无花果在贮藏第5天和第15天时出现呼吸高峰,在第15天时出现了乙烯释放高峰。王磊[6]发现无花果在常温贮藏第3天时出现呼吸高峰,低温贮藏条件下,无花果在第15天时出现呼吸高峰。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花果属于非跃变型果实,马肖静等[7]利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布兰瑞克无花果进行涂膜处理,发现与对照相比,壳聚糖涂膜果实的呼吸强度被抑制了37.1%~43.4%,且未出现明显呼吸高峰。
新鲜无花果的干物质含量较高,为14%~20%,其中葡萄糖约占34%,果糖约占31%,蔗糖约8%,多糖约6%[6]。在贮藏前期,无花果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会诱导果实内的部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还会生成一些酸类物质,使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升高。但在贮藏后期,随着呼吸作用的不断进行,果实内部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会逐渐下降。而在整个贮藏过程中,由于无花果自身的生理代谢,果实内部的维生素C呈不断下降趋势。张明[8]研究发现波姬红、青皮、布兰瑞克三种无花果在1、0、2℃的贮藏条件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维生素C均呈不断下降趋势。
1.3无花果采后处理技术现状
果蔬冷链物流是指果蔬从田间到消费者餐桌的过程中均处于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主要包括预冷、分级包装、贮藏、运输环节,在保证果蔬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果蔬损耗,维持其品质。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冷链流通率、运输率均在95%以上,损耗率仅为5%,果蔬采收后首先进行预冷,迅速除去田间热,降低果蔬的呼吸强度,减少微生物侵袭,抑制腐烂。接着按照果蔬的采后生理特性和市场需求进行分级包装,并在冷库中进行低温贮藏(1~0℃),同时辅助采用一些其他的保鲜技术以维持果蔬品质,在流通环节,通常采用冷藏车进行运输,以保证果蔬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一直处于冷链条件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流通率和运输率都较低,仅为10%,损耗率较高,可达25%,主要是因为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冷库供给不足和冷藏车使用率低两个方面。据统计,2017年虽然我国冷库总容量为4775万吨,基本与美国持平,但人均占有量仅为美国的1/4,而且我国的产地运输车辆基本都是农用卡车或者三轮车,很少使用冷藏车。此外,我国参与果蔬供应链的主体主要是农户,他们大多缺乏冷链物流意识,不重视果蔬的产地预冷、包装,从而使大量果蔬在供应链的前端品质就发生了劣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波动较大也是限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果蔬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多采用“纸箱 + 泡沫箱 + 冷媒”的包装方式,操作繁琐,包装成本高,而且在运输过程中果蔬易受机械伤,车辆装载效率较低,运输成本也较高,所以目前市场上主要采用的冷链物流模式是“自营物流 + 第三方物流”。 因此,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的果蔬产业,尤其是无花果这种高价值、易腐败的农产品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pkxygc/563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