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不同模拟消化体系对豆乳蛋白消化的影响(附件)【字数:10694】

2024-02-25 16: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研究旨在比较三种不同饱腹程度的动态体外模拟消化体系对豆乳蛋白消化和抗原性的影响。实验采用DIVRSD-Ⅱ 动态模型,通过改变食物摄入量,模拟不同的饱腹程度,即动态饱腹(DIVD-6 mL)、半饱腹(DIVD-3 mL)和微饱腹(DIVD-1 mL)消化系统;同时,采用“国际共识静态体外消化模型”作为参照。监测消化过程中pH值、粒径、可溶性蛋白含量、肽含量、凝胶电泳、抗原反应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饱腹程度改变了豆乳蛋白的消化模式,包括胃通过时间、水解程度和抗原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在DIVD-6 mL中的通过速度快于DIVD-3 mL和DIVD-1 mL。凝胶电泳和肽含量表明DIVD-6 mL在胃和肠早期阶段水解程度较低,这进一步导致其在肠消化早期持续存在主要过敏原。另外,SIVD消化的豆乳蛋白多为动态消化的中间值,这对不同饱腹程度的DIVD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扩展了对大豆蛋白消化的认知,并对建议健康饮食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绪论3
1材料与方法4
1.1材料 4
1.1.1原料 4
1.1.2主要实验试剂4
1.1.3仪器与设备 5
1.2方法 5
1.2.1豆乳的制备5
1.2.2模拟消化液的配制5
1.2.3 体外静态模拟消化5
1.2.4体外动态模拟消化6
1.2.5 pH值测量7
1.2.6平均粒径分析7
1.2.7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7
1.2.8 肽含量测定7
1.2.9蛋白电泳分析7
1.2.10抗原反应性分析8
1.2.11统计分析8
2结果与讨论8
2.1消化过程中的pH值变化8
2.2平均粒径分析8
2.3可溶性蛋白含量9
2.4肽含量10
2.5蛋白电泳条带分析11
2.6抗原反应性12
3总结13
致谢14<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参考文献14
不同模拟消化体系对豆乳蛋白消化的影响
引言
绪论
大豆是一种良好的植物蛋白来源,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约40%)[1]和良好的生物学价值[2]。另外,它也具有突出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功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3]。提取大豆蛋白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大豆加工成乳状食品,即豆乳。豆乳是由大豆制得的乳状液,通过浸泡、磨浆、浆渣分离,加热过滤等工序制得[4]。在此过程中,大豆种子中的主要蛋白质被提取并转移到乳状液中。在体内大分子营养素蛋白质需要从食物基质中释放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益处[5]。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胃肠道消化的功能实现的,它允许大豆蛋白进一步降解成更小的分子。因此,作为一种常见的传递大豆蛋白的食品基质,了解豆乳中的大豆蛋白在胃肠道中以豆乳形式的消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一些研究者已经对大豆蛋白的消化率进行了研究。其中,Paiva等人对豆乳进行体内和体外静态模拟消化,发现煮沸后因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破坏,豆乳的蛋白质消化率可提高约15%[6]。Liu等人还对豆乳体外静态模拟消化过程中的颗粒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在肠阶段消化后大量的氨基酸和多肽得到释放,平均粒径减少[7]。此外,一些研究证实,酶解大豆蛋白抗原性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7S和11S成分的变化引起的[8];且经过20 min的胃蛋白酶消化后,5070 kDa蛋白带消失,大豆蛋白过敏原活性降低[9]。总的来说,目前豆乳消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体外静态模拟消化模型进行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蛋白颗粒和生物活性物质如多肽、多酚、类黄酮等的变化上[10, 11]。对于不同饱腹度条件下豆乳的消化和抗原性的研究很少,尽管已经证明不同的饱腹度水平对食物的消化特性有更大的影响[12]。
蛋白质在复杂食物基质中的消化率可以通过体外消化模拟(GIS)来评估。静态体外消化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共识静态体外消化模型”,该模型已经由32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在成本行动信息框架中共同阐述[13]。这为评估食物成分的消化率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方案。然而,由于静态体外消化的一些固有缺陷,例如隔室断开、酶的不连续注射、非动态改变pH值,与实际消化模式相比可能会出现偏差[14]。因此,为了更好地模拟体内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些动态胃肠模型,这些模型通常配备有连续分泌的胃液和胰液、模拟胃肠排空以及连接人工胃肠[15]。DIVRSDⅡ plus是一种体外动态消化系统,在大鼠体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16]。该模型胃壁厚度更均匀,胃挤压产生的机械力更稳定,从而提高了消化液与食物的混合程度[17],并且能有效地模拟小固体或半固体食物的体内消化行为[18],因此该动态系统也适用于豆乳乳化液。
在食物消化研究中,进食量(饱腹程度)对消化特性的影响是值得被关注。Van ham等人研究了大菱幼鱼在不同饱腹条件下的生长和食物转化率,发现65%的饱腹程度投喂量具有最佳的摄食转化率[19]。此外,一些研究发现,食物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20],并在体内对消化液起稀释作用[21],这会进一步影响消化pH环境、酶浓度,从而对食物的消化特性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不同饱腹程度下体外模拟消化系统中豆乳的抗原性和消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三种不同饱腹程度的动态体外消化系统(DIVD),即完全饱腹动态消化系统(DIVD6 mL)、半饱腹动态消化系统(DIVD3 mL)和微饱腹动态消化系统(DIVD1 mL)对豆乳进行体外消化,结果与静态体外胃肠道系统(SIVD)比较。通过粒径、可溶性蛋白含量、肽含量、电泳和抗原性等指标,对影响大豆蛋白消化过程的不同饱腹程度进行了监测。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饱腹度对大豆蛋白体内消化和抗原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
大豆:品种为黄豆,购买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苏果超市。
1.1.2 主要实验试剂
胃粘液素(M2378)、胃蛋白酶(P7125)、胆汁(48305)和胰液素(P7545),购于美国Sigma Aldrich有限公司
分子质量标准(15150 kDa),来源于上海桑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Ridascreen®快速大豆检测试剂盒:RBiopharm AG(德国达姆施塔特)
使用的所有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级,购于美国Sigma Aldrich有限公司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pzlyaq/56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