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唐代软舞与健舞风格特征的对比研究

2020-05-24 17:2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唐代软舞与健舞风格特征的对比研究[20200505144222]
摘要:唐代乐舞按其风格特征可以分为软舞与健舞两大类。软舞优美轻盈、温婉抒情、节奏舒缓、动作柔美流畅;健舞多从西域传入中原,舞蹈雄健有力、明快活泼、腾踏旋转、动作迅捷、节奏强烈。深入考究两者的舞蹈风格,其动作节奏、服装道具、器乐伴奏、审美意境、历史渊源等成为造成软舞与健舞明显风格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软舞;健舞;审美意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软舞与健舞历史渊源区迥异2
(一)汉代清商乐与唐代软舞的渊源2
(二)汉唐乐舞文化奠定了唐代健舞的风格2
二、形神韵律呈异态2
三、意美境美意无尽3
四、服饰舞具秀幻炫3
五、乐舞器声营异音4
结语5
致谢5
参考文献6
唐代软舞与健舞风格特征对比研究
表演101学生 裴 徽
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时期的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唐代发展得最为完善。唐代乐舞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各种节庆或者宴会中都必不可缺。而这些乐舞按其动作特征可分为软舞与健舞。[1]“软舞”风格优美柔婉、舞姿优美轻盈、温婉抒晴、节奏舒缓,多采用飞舞的长袖,柔软的细腰来表现南国佳人的妩媚轻盈,主代表作品有《绿腰》、《春莺啭》、《白纻舞》、《重手罗》、《回波乐》、《半社渠》、《借席》、《乌夜啼》等;而“健舞”的风格特点是雄健有力、明快活泼、腾踏剐眠、动作迅捷、节奏强烈、用幅度旋转跳跃来表现北方人民的勇武奔放。主要代表作品有《拓枝舞》、《胡旋舞》、《胡腾舞》、《剑器舞》等。当然软舞与健舞的划也并非唐代所创,它显然是受到周代‘文舞’和‘武舞’的分类启发发展而来。
所以说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舞蹈即不以内容为依据,而是重在舞蹈风格特征本身,这是唐代舞蹈意识上的一大进步。当然,在古代‘和’的美学原则制约下,‘健舞’、‘软舞’既无绝对的刚,也无绝对的柔,而是‘刚中有柔,柔中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带刚’其区别仅在于以哪一种为基本格调,偏重于哪一方面。[2]
一、软舞与健舞历史渊源区迥异
追溯软舞与健舞历史发展的脉络,软舞多产于中国内地和边境地区,主要是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而来,而健舞多来自西域,后融合本民族文化发展而来。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不一样,从而造成了软舞与健舞风格特征本质的区别。
(一) 汉代清商乐与唐代软舞的渊源
事物的发展必有其因果可寻,追溯软舞的历史发展脉络,软舞在汉代以前就是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堂会中的表演性舞蹈。也就是宫廷舞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而发展到汉代,由于战乱从宫廷沦落到民间,极大地促进了软舞的发展。所以说唐代的软舞与汉代的清商乐有着不解之缘。
清商乐舞历经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是不断吸收民间乐舞兼容各朝代舞蹈特征发展而来,被认为是华夏正声。清商乐舞最开始是女乐歌舞,始于汉魏西晋时代。这时期的舞蹈注重腰部力量的控制和袖式的变化,舞姿轻盈如燕、曼妙灵动。如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道:“秘舞更奏,妙材骋伎。妖蛊艳夫夏姬,美声畅于虞氏”。[3]而到了曹魏晋时期,由于帝王的喜爱,专门设立清商署,成了培养女乐舞的专门机构。不仅使清商乐得到了保护和整理,更由于得到皇室的重视,日益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清商乐舞的广为流盛。但在永嘉之乱中,清商署的乐工舞人大部分流散。使宫廷乐舞流入民间,战乱之后,一部分清商乐与凉州的龟兹乐相结合,成为西凉乐。另一部分清商乐则传入到江南,促进了长江流域民间乐舞吴声、西曲等的发展。
清商乐舞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它包括的内容愈来愈多,既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又包括了江南新声。[4]
没有汉代清商乐舞在前代舞蹈基础上的一个飞跃,也就没有唐代婉约柔美的软舞。所以,唐以前清商乐舞的发展为软舞风格特征的形成做了铺垫。
(二)汉唐乐舞文化奠定了唐代健舞的风格
回顾历史,在汉唐乐舞文化交流史上,曾有过许多不同民族的乐舞交流事例,也出现过许多宗教乐舞传播的盛况,它们均是由陆、海丝路上进行各民族乐舞文化交流。[5]而健舞就是在外来民族舞蹈的影响下融合了魏晋当地的舞蹈,使其有了新的舞蹈风格和新的特点。最终在唐朝形成明显的风格特征。
追溯健舞的发展历史,最早在可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乐舞文化尚处于通过宫廷使者这个第三方得到接触交流,直到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汉代乐舞交流的发展高潮。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混乱,社会生活大动荡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造成民族的大迁徙的同时,也促进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舞蹈迥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外来乐舞文化融合而成的与士文化风格的‘清商’乐舞体系共同构成魏晋南北朝两大乐舞体系的‘胡乐胡舞’。而后宫廷及大臣之间相互流行,加大了胡舞的传播,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魏晋的舞蹈与其他西域舞蹈‘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为唐代多风格多品种的舞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
二、形神韵律呈异态
如果我是一位诗人,我就要写一首优美的长诗来赞美舞者的形神韵律;如果我是音乐家,我就要用音符来给观众传达出舞者灵动的舞步;可惜我什么都不是,只能用贫乏的文字表达出来。总结健舞的舞蹈动作是明朗健美、妩媚风趣、舞姿丰富、快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_5_1_9_1_6_0_7_2 
速旋转技巧、矫健有力、眼神俏丽动人、充满激情;节奏也是明快节奏有力;而软舞的动作是舞姿优美轻盈, 温婉抒晴, 节奏舒缓,动作柔美流畅,眼神柔美、妩媚的特点。
健舞多由西域诸国传入,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和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性格特征。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气势磅礴、矫健敏捷;《拓枝舞》舞姿变化丰富,时而婀娜柔美,时而刚健明快;《胡旋舞》舞者立毽上,旋转如风。[7]其舞蹈动作矫健有力、明快健朗、舞姿丰富多彩、旋转快速、眼神妩媚风趣、激情澎湃,舞蹈动作包括摆头扭胯、拍手叉腰、左右旋转、勾手搅袖、向前冲泡、提膝腾跳等,尤其以腿部脚快速腾踏变化为长,整个舞蹈显得欢快、明朗、热情、新颖别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民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而大约在北朝后期,《胡腾舞》传入中原,与《胡旋舞》相较而言,《胡腾舞》更加矫健有力、节奏急促,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让观看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形成了热闹欢快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而软舞则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来,充满了本民族舞蹈的韵律。如袁禾在《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中描写《白纻舞》写到:‘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清风动流波’、‘纤腰弱弱不胜衣’等诗句,即生动的描绘出《白纻舞》体态轻盈飘逸和风格的婉约秀丽,又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8]而以唐德宗贞元年间所创作的《绿腰》为软舞的代表作,节奏由慢到快,轻盈柔美、舞姿曼妙,长带飘飘,舞蹈动作柔美大方、刚柔并济、舒而不缓、动静相宜、絮而不乱,充满东方韵律,令人陶醉。李群玉诗写观《绿腰舞》更是以‘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来形容舞者的芊芊细腰。
三、意美境美意无尽
“意”犹如一首诗,“境”犹如一幅画。著名舞蹈家袁禾有此观点:“意境美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同诗情画意般情景交融。意境美得创造就是“形”与“神”、“情”与“境”有机的统一。[9]
唐朝的软舞营造出的就是空灵、清逸、秀雅的审美的意境。唐代诗人李群玉这样描写软舞《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10]舞者沿承了‘清商乐舞’的青云别致,给人一种意无穷、意无尽的联想。再如唐时期软舞《春莺转》,乐声如鸟鸣般优美动听。据《教坊记》记载到,《春莺转》是唐高宗早晨起床听到莺叫声,然后命令宫廷乐工明达写曲,并将这个曲子称为《春莺转》并配以舞蹈,所以《春莺转》中舞蹈动作中有鸟形的特点,给人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1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