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载堉的舞学”思想
摘要:“舞学”一词由我国艺术巨匠朱载堉提出。它的提出使舞蹈艺术从感观享受的层面直接跨入了“社会科学”的领域,并首次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舞学”体系。文章主要论述了朱载堉的“舞学”思想理念。从梳理舞蹈的起源入手,沿着朱载堉整个“舞学”思想体系的框架,探讨了具有中国式特色的舞蹈思想理论的本质,使舞蹈出奇制胜的技能技巧,以及科学的舞蹈教育理念。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横看各国引荐心得,朱载堉可谓为中国舞蹈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舞学理论;朱载堉;乐舞思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朱载堉论舞蹈的发生与发展2
(一)由心而生2
(二)因律而成2
二、朱载堉论舞蹈的本质3
(一)舞合于礼3
(二)舞出哲理3
三、朱载堉论舞蹈的技巧4
(一)众妙之门4
(二)舞须求变6
四、朱载堉论舞蹈的教育7
致谢8
参考文献9
论朱载堉的“舞学”思想
引言
朱载堉(1536—1611),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出生明代宗室,系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明代著名的数学家、历学家、律学家,更是举世无双的舞蹈理论学家。其舞蹈理论著作大部分都收入他的顶峰之作《乐律全书》中。并对舞蹈艺术做了详细系统的研究分析。
生活在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朱载堉,所处的背景并不利于创作和研究。社会正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明王朝也开始走向衰落。而明代的舞蹈就是在这种历史变革的夹缝中“苟活”着。早在周代舞蹈被列入国学的一部分,并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打造了完整的“雅乐”体系,人们都视舞蹈为一件美事。但至宋明时期始,古乐舞便开始走下坡路,很多优秀经典的古乐舞已经失传或者落寞,人们皆“耻于乐舞”。虽然环境不景气,但身为帝王后裔的朱载堉并没因此放弃。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苦心钻研古乐舞,力图恢复舞蹈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希望通过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方式去感悟博大精深的东方哲思。[1]期间创作的有关舞蹈领域著作有:《律吕精义》、《乐学新说》、《灵星小舞谱》等。 [2]
朱载堉在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成就,但历史上对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他的成就并不够重视。因此,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再加上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资料少,舞蹈类的研究又比较偏。因此,这块的资料特别少。而本文将对朱载堉的“舞学”思想进行初探与研究。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得到一定的收获,总结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文章。为更多学者对朱载堉“舞学”思想的学习提供有利信息和研究成果。
一、朱载堉论舞蹈的发生与发展
(一)由心而生
在人类还没有语言思维时,舞蹈就已经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了。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是生殖崇拜舞、繁衍教育舞、战争舞亦或者是祭祀舞都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人们通过从自己内心产生某种想法,到用肢体语言表达呈现,最后到他人的感受和理解,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舞蹈过程。传统乐舞思想的理论亦是如此,人类为了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表达的需要而产生了乐舞。而朱载堉在《乐律全书律吕精义外篇》卷九“论舞学不可废”中指出的舞蹈始于以“乐心”去“感物”也就是阐述了同样的观点。他重点强调以“乐心”去“感物”是舞蹈的源泉,并引用《诗》序中“乐心内发,感物而动”[3]的舞蹈产生理论来解释。当然,除了在朱载堉的“舞学”中有发现到此理论,在《乐记乐本》等关于乐舞的记载中也有同样的表述。
现代人普遍认为因为有客观事物外在的发生,才会牵动引起人主观情感的内在想法。也就是说,舞蹈源于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或情感交流的需要,人们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将这种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不同的、主观的情感传达出来,让他人和自己同时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就舞蹈艺术所拥有的特殊魅力。朱载堉一直强调的以“乐心”牵动“感物”,将自身的情绪和思想外在化、形象化的表达出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4]就是他认为最理想的舞蹈状态,也再一次表明了自己对舞蹈产生的观点。
(二)因律而成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也如此。当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灵感时,更应当反映和回馈到生活。在《灵星小舞谱》中我们可以发现“士、农、工、商所为不同,乐节舞态亦从而异”[3]。各自不同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造就了舞蹈风格与形式的千奇百态。我国地大物博,疆土广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风土人情的不同也会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类型。例如:藏族“锅庄舞”、傣族的“孔雀舞”等。这就是符合了艺术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生存和延续的守则。
纵观历史“俗乐”与“雅乐”的是非争论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舞蹈艺术的成长轨迹。可能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是因为“秦火”(焚书坑儒)才导致“雅乐”的失传,但朱载堉表示并不认同。“俗乐”外向、开放,而“雅乐”收敛、含蓄。人天性就“狂野”不喜欢“拘束”和“收敛”,“是以听古乐唯恐卧,听俗乐不知倦,俗乐兴而古乐亡,与秦火不相干也”。[5]朱载堉的观点是:要是当初古代“雅乐”能够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会衰落,更不会灭亡。所以这一切与秦火无关。
而宋代市民文化和俗文化之所以能勃兴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潮流和艺术的发展规律。在领略过唐代的“雍容华贵”之后,人们更怀念“清歌妙舞”。加上宋代特殊的文化背景,瓦舍勾栏的成长,民间艺术的快速繁衍。因此,俗文化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并且,在这一段时期里成就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家,为宋代的艺术成就增添了不少风采。
二、朱载堉论舞蹈的本质
(一)舞合于礼
舞蹈同时具有的美育作用和教化的双重功能。在《论舞学不可废》中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他提到,“凡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肄舞所以动阳气而导万物也”。[6]舞蹈能够激活人潜在的激情与活力,促进自然的“人化”。他极力推崇古人“以学舞为美事”。并为失去这种活泼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感到难过:“自隋以往尚有此风,近代以来此风绝矣。”[1]朱载堉纯正的教学和深厚思想理念的古乐舞,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使他人享受其中。对此朱载堉提出了“舞学不可废”的理论思想,更值得推崇的是纯正的传统乐舞。
在中国古代艺术哲学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下,朱载堉认为习舞可以使人“直温宽栗、无虐无傲、言志永言、依永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3]学习舞蹈可以有“治己”的功能,可以修身养性。这一观点和我国传统的武术之道的精髓也是相一致的。认为“舞蹈和血脉,歌咏养性情”是舞蹈的根本功能,在其他的著作中也有多次表明舞蹈中健身和修身的作用和功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乐舞的本质。除此之外,舞蹈还具有更多其他功能需后人不断的发现和探索。
舞蹈除了“治己”外,还有“事人”的作用。儒家思想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当然艺术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包含伦理道德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乐舞体现着“礼”、“仁”、“政”等“事人”的功能。“八势为目,象五常三纲”[7]是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提出的,关于不同的道德伦理需要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的观点。例如:“仁”用上转势表现,“义”用下转势表现,“礼”用内转势表现,“智”用外转势表现等。[8]
[9]张立华.朱载堉乐舞理论探究[J].大学教育,2012,1(2).
[10]袁禾.朱载堉的舞学思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2(7).
[11]彭凯.“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8(1).
[12]Standaert,Nicolas.Ancient Chinese Ritual Dances[R].IIASNewsletter39(December2005): 1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1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