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流行音乐迷的文化心理

2020-05-24 17: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论流行音乐迷的文化心理[20200505144136]
摘要:当代流行音乐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迅速发展,并且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追随者,这群被世人褒贬不一的追随者有一个潮流称呼——粉丝。粉丝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是过度的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的大众文化产品相比,歌迷们全身心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深入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也随之发生发生改变,粉丝对偶像崇拜,狂热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病态崇拜。他们给文化心理造就更高强度的目标,与其所关注宗旨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流行音乐;粉丝;偶像崇拜;文化心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迷1(一)流行音乐的界定1(二)流行音乐迷的界定2
二、流行音乐迷的文化心理因素2(一)偶像崇拜2(二)个人认同3(三)精神压抑的宣泄3(四)休闲娱乐方式4
三、流行音乐迷文化心理机制形成分析4
(一)心理形成机制社会原因4
(二)心理形成机制家庭原因4
(三)心理形成机制个人原因5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流行音乐迷的文化心理
引言
流行音乐,由于其娱乐的广泛性,互动的观演性、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的群体,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进行,流行音乐掀起了一场场选秀狂潮。同时其所吸引的受众群体即流行音乐迷便顺势成为一个个团体组织并还有自己的称呼,如“凉粉”、“玉米粉”(张靓颖、李宇春的歌迷昵称)且以青少年为主。而这些歌迷又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制造一些声势浩大的追星事件甚至某些歌迷因狂热追星产生一些悲剧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心理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迷
(一)流行音乐的界定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对其概念解释种类比较多,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一般的说法有大致有这样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流行音乐指的是友好的、活泼的、易于传播的音乐;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也被称为“流行音乐”。除了“流行音乐”,还有可以吸引大量观众的音乐会。1858年的尼迪克特(Benedict)建立了“伦敦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演唱会”,它已经延续到1898年。在第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流行”是指非古典音乐,通常被称为披头士乐队,滚石,ABBA音乐表演者唱的歌曲。此外,有一些人指出,流行音乐是音乐商业娱乐和与此相关的一切‘产业’现象。但新近产生的流行音乐与往日的流行音乐(如schlager)是有所差别的。“在反商业的情况出现时,音乐往往不妥协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并集成到一个尖锐的社会主题,如反战。”[1]
这三种是流行音乐中的特征定义的,但一般是按照在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有一种音乐风格,反映了都市人的社会与文化,但从目前来看,流行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都市文化,更多的是通俗大众文化。
(二)流行音乐迷的界定
流行音乐迷即“歌迷”。“歌迷”,即是指听歌有瘾进而着迷者则为“歌迷”。[2] 他们有些人着迷唱有些人着迷听,有的则着迷于某一流行歌手或乐队的演唱。同时歌迷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粉丝”,即“Fans”的音译,是因网络而走红的新词,取代了之前的“追星族”。什么叫“粉丝”?“约翰费斯克认为:粉丝是一批流行文化资本积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3]“粉丝”主要是指那一极端崇拜和追求的人群,他们关注的是一个明星的所有信息,并在语言、行为、习惯和服饰等方面对其进行模仿;甚至他们视明星为亲人和知己,不能忍受任何对其偶像不利的言行。“追星族”所追求的对象涉及许多领域,如音乐、体育、戏剧等,而且追星的现象在各个年龄层都存在。粉丝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是过度的消费者。与平凡的消费群众相比,粉丝在文化产品中投入更多的功夫、精神和感情,他们给文化产品制造出了更加高强度的意旨,因此与其所关注目标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本文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粉丝在流行音乐中的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今天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基本都是消极的一面,疯狂的粉丝为见偶像而花十几小时在机场等待明星的出现,再有前几年轰动一时的“杨丽娟风波”、韩粉要求某某给某某道歉等等新闻层出不穷,是何让他们这般痴迷?
二、流行音乐迷的文化心理因素
流行音乐迷的吸引效应是指流行音乐的歌迷们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因明星的需求已成为一种消费方式的迷恋,而歌迷组织也将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而存在。流行音乐迷表现在对广受欢迎的明星而产生的崇拜心理,在潜意识中的流行音乐迷以明星为对象赢得了远远超出现实的浪漫幻想,偶像明星成为对崇拜者们追求自身完美的身心呼唤。流行音乐迷作为一个庞大社会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共同的文化心理,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偶像的崇拜
“崇拜”一词指的是:对上帝或神的敬拜的,或者对某人或某事赞美或爱,特别是在看不见的不利条件下。它最初强调的是人对神的敬仰,以及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后来人们逐渐把这种信仰转移到人的身上,这种对人的崇拜是无视其缺点的,是带有盲目色彩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崇拜心理总是存在的,它是在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每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现今这娱乐至死的时期,偶像崇拜更加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活动、行为和内心情感波动。社会心理学的崇拜是真诚的,我们的热情要遵循一些好的性格和行为,因此流行音乐迷这个庞大的社会团体便因钦佩偶像的某种品格和行为并引发对其的狂热崇拜。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重要理论家弗洛姆认为:偶像崇拜源自于“逃避自由”。 [4]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其中一个最大的冲击是一个人心灵的偶像不可能是相同的任何时间经历相同的境遇,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试着把自己变成了偶像的期望“救赎”成为一种精神的避难所,青少年便是基于这样的心理产生了对偶像的崇拜。
追星现象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青春期的一种特殊心理需求。流行音乐粉丝的主力军是当代青少年,由于心智的不成熟以及年少的天真充满幻想色彩,同时少年的叛逆性使其追求一种个性与张扬,所以在这些心理下形成了一种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在追捧、崇拜偶像的过程中,以歌手为对象满足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浪漫幻想,并在对偶像的模仿中张扬自我,彰显个性。一般是歌迷们自觉地把自我实现的渴望成为流行歌手的追求,明星是成功的标志,他们认为明星的成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功,明星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一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迷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内心意识,也是青春期的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也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迷对明星的狂热,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自己对整个青春期的的热情,对明星的支持和追捧,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二)个人的自我认同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自我认同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情感道路中起到行为的指导作用。简单的说每个人都想要得到自我的认同甚至是周边他人的认同,理论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最高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应用到流行粉丝迷的心理中去,粉丝的偶像崇拜很大原因便是基于这种需求所形成。这些粉丝大都会自发的形成一个组织,甚至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即所谓的歌迷会。在这个团体中,大家大都以偶像为共同话题,畅所欲言,甚至在其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相爱一生的伴侣。在这个特殊团体中,人们能够更快的得到一种信任,进而得到自我与他者的认同。
致谢
参考文献:
[1]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上海音乐学院报,2003(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1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