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人物形象创作中自我与角色的融合话剧驴得水张一曼的创作体会(附件)【字数:5664】

2023-02-19 07: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在话剧文化蓬勃发展的年代,对演员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严格。演员塑造角色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突破自我的过程,每一次的表演,都是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演员自我与角色的融合的是否融洽,考验着每一个演员的基本素质。著名导演赵宝刚对刚刚踏上表演艺术大门的学生们曾经讲过做一个成功的演员,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首先自身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内在的东西,就是个性、气质、美丽的培养、美学意识的培养、文化底蕴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生活底蕴的培养;剩下的诸如台词、形体、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想要做演员,这两项缺一不可。每一个小角色都是对演员的考验与磨练。塑造一个角色,不仅可以体现出演员的基本素质,还可以展现出演员的先天条件和外部技能,有的从小开始学,有的有天赋,不管怎样一定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磨练,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更好的演绎出一个完整的角色。
目 录
第一章 从第一自我走向第二自我 1
1.1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概念 1
1.2如何从第一自我走向第二自我 1
1.3角色和自我的双重性 1
第二章 对张一曼的认知 3
2.1抓住角色的时代背景 3
2.2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 3
第三章 自我与角色的融合 5
3.1外部形象的塑造 5
3.2语言的处理 5
3.3形体的表现方式 6
结束语 8
致 谢 9
参考文献 10
从第一自我走向第二自我
1.1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概念
  法国演员哥格兰提出,演员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双重人格;自我和角色(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扮演者必须经过研读剧本,创作角色,演绎角色。第二自我是第一自我的工具,第一自我需要将第二自我的正确思想传达给观众。戏剧中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提出者是戈夫曼。第一自我是本我,是自然人的生命形态。第二自我是理性的“我”,是意识形态。演员要打破第一自我,必须要学会解放天性,把世俗偏见都丢掉,用心去感受世界。第二自我,是经过了理性认识后回归的自我,这时候的“我”是带上符号,承载信息量的,演员需要投入角色,需要将角色的生活状态,社会背景,教育程度,家庭情况,人际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关系,在舞台上展现出来。
1.2如何从第一自我走向第二自我
  演员本身和角色是有差别的,就像话剧《驴得水》中,张一曼和我无论是从时代背景,生活习性,说话方式,行为举止,思维模式等等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而作为演员必须将这些差异和角色融为一体。为了拿下角色,首先从时代背景,一个安定年代,总是让人幸福,但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人心惶惶。其次从张一曼的思想上下手,理性的思考在民国三十一年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最后再着手她与周围人的关系,关系不同,对人的态度也不同,适用于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角色,人物性格就是对人处事中显露出来的。
1.3角色和自我的双重性
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感觉的艺术,演员必须从角色的角度寻找和收获角色应该有的自我感觉,设身处地,从角色的角度换位思考。演员在演戏的同时不仅要投入角色,还要时刻监督自己,使自我与角色更好的相互结合统一。演员在表演中既不失去自我,也必须造成角色形象,演员需要在角色中跳进跳出,审视自己,准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正确的创造角色。作为一个表演艺术者,我们在表演中应该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学习,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角色与自我融合,早日做到我就是角色,角色就是我。在演绎张一曼的时候,我过着双重的生活,我哭着笑着,但是同时又在分析自己审视自己,这个眼泪这个笑声是否恰当。演员在创作中一方面清醒的把握与控制着人物的创造,另一方面则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演员与角色的矛盾是由演员来统一的,是演员通过分析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感受规定情境,通过各种创作手段将自我统一于角色。我21岁,本科出身,张一曼三十岁左右,在年龄上有很大差异,我需要把握三十岁女人形态与气质。我出生在和平年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从小就是被呵护着长大的,对于家人报喜不报忧,习惯独立,能尽快适应环境。在大学中也能很好的和同学老师相处,对于一个算是衣食无忧的我,需要对民国时代的张一曼了解透彻,才能很好的演绎她。角色是作者赋予一个人精神世界、语言、外貌、特征......需要被演绎,每个人对角色的理解都不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演员有一千个演绎手法,如同一千个演员有一千个张一曼一样,只要表达出作者正确的思想,就是正确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特定的,在特定的规定情境中生活,和人物的关系也不同,社会背景,文化阅历也不尽相同。
第二章 对张一曼的认知
2.1抓住角色的时代背景
  每个角色的时代背景都不相同,需要我们深入的去了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定的人文背景、文化背景。故事讲的是: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一个内战不断和缺衣少粮的年代讲的是校长和三个老师还有自己的女儿去偏远缺水山区北平支教,并合谋用一头驴虚构成“驴得水”老师,故事发生在一所由北平知识分子自建的小学“三民小学”中。期间国民党执政、抗日战争、反法西斯同盟等,使得整个中国特别混乱,于是热血青年开始文艺救国,希望用知识来改变农民的思想。在这个缺水的山区,每天都要用水,佳佳和驴每天都要去打水,一头驴成了所有人的依靠,一个没有文化的铁匠因为半年没洗澡,只要让他假扮驴得水老师,就给他洗澡,这件事情说明了,洗澡对于缺水的偏远山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最终铁匠没有经得住诱惑,上了贼船。
2.2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
张一曼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以前是城里的交际花,现在是三民小学的数学老师兼会计,为人放荡不羁爱自由,把身体作为让自己快乐的工具,对于她来说,性就像吃饭睡觉,不能缺少。张一曼打破了传统女性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她和铁匠发生关系,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还为了让铁匠留下来拍照,顶替驴得水老师。张一曼当着全校教职员工的面对裴魁山说:“就你那点实力,我还不知道啊。”,她对校长说:“我去,我给他洗。”,对裴魁山说:“你就是软弱、无能、硬不起来”、“咱俩尺寸就不合适”、“今天晚上我就再给你一次机会”,当校长问铁匠有什么特长的时候,铁匠没懂什么意思,捂住了自己的裤裆,接着张一曼说:“你们都别管了,我来睡服他。”更加说明了她渴望性。
张一曼追求独立,追寻自由。裴魁山对张一曼说:“我要娶你,跟你过日子”,从张一曼的反应来看,开心夹杂失望,开心的是自己魅力得到了认可,失望的是她不想把性代入感情,她希望她是自由的,不受感情约束的。裴魁山对张一曼说:“你能不能答应我,今后别让其他男人碰你?”她的回答是:“你管得着吗?校长都不管我,你管得着吗?我就喜欢这样,我高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没人管我的地方,你要干嘛呀?”这里直接了当的表现出了张一曼是追寻自由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17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