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效果
效果,本文将我院接收者作为调查对象:1资料和方法1.1资料:调查对象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抽选(60例),女性﹑男性分别23例﹑37例,年龄段44-86岁,平均(64.4±1.4)岁;疾病史1-11年,平均(5.5±0.5)岁;合并症:高血压病症者29例,高血脂者24例,糖尿病者17例;并将同期接收者60例作为西医组,女性﹑男性分别20例﹑40例,年龄段43-84岁,平均(64.3±1.3)岁;疾病史1-13年,平均(5.6±0.6)年;合并症:高血压病症者28例,高血脂者25例,糖尿病者16例.2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年龄段﹑合并症等资料无显着性临床差异,可进行评定(P>0.05).1.2疾病诊断:①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最短病程均1年,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在4次以上,每次时间2分钟以上;②排除指标:临床治疗前期将药物过敏﹑脏器功能损伤﹑其他病症引发胸痛者排出本研究.1.3方法:临床给予西医组患者基础西医疗法,药物为消心痛,每天给药3次,每次剂量10.0mg,持续性服用2个月.同时,针对心绞痛发作患者行舌下含服疗法(硝酸甘油),合并高血压患者行卡托普利疗法,糖尿病患者行二甲双胍疗法,高血脂患者行辛伐他汀疗法;中西医组患者行中西医联合疗法,西医疗法等同于西医组,中医:党参﹑丹参﹑黄芪药物成分各15.0g,当归﹑枳实﹑川芎﹑地龙﹑郁金药物成分各10.0g,红花药物成分6.0g,肉桂药物成分3.0g.同时,临床中医治疗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症状辨证给药,如:血脂高患者可添加何首乌﹑泽泻等药物,心痛患者可添加延胡索﹑三七等药物,肾虚患者可添加山茱萸肉药物,脾虚患者可添加白术药物,舌苔厚﹑黄患者可添加黄连药物,胸闷患者可添加延胡索药物.煎服给药,每天服用1剂,持续性服用1个月.1.4评定项目:临床预后评定疾病治疗效果,标准:预后症状消退,心电图指标恢复正常,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9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控制;预后症状减少,心电图指标逐渐恢复,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6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缓解;预后症状﹑心电图指标均未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足60.0%表明疾病治疗无效.1.5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χ2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若P<0.05,则表明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调查结果表明,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预后疾病效果存在临床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3讨论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病情复杂多变﹑变化快速,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此类病症病发率持续上涨,甚至趋向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目前,临床治疗此类患者常用疗法为西医,将控制病情﹑预防复发作为疾病治疗原则,但预后效果不满足临床需求,逐渐被限制使用.因而,临床探讨安全﹑快速的疗法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胸痹”范畴,由寒气入侵﹑气血瘀滞等因素导致,将活血化瘀作为疾病治疗原则.本次调查试验中所使用的中医汤剂可满足该需求,其地龙可疏通经络,当归﹑红花可活血化瘀,肉桂可温和脾肾,党参﹑黄芪可利脉﹑益气,黄芪可补肺﹑健脾.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药物成分具有保护血管细胞,清除氧自由基,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临床作用;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抗凝﹑控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临床作用.诸药的联合使用可实现活血﹑益气﹑温肾﹑通阳的最终目标[3].结果显示,临床中西医疗法结合组患者预后疾病缓解率为96.7%,和西医组的83.3%相比较高,存在差异(P﹤0.05).提示:临床联用中医﹑西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症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符合邓润成[4]报告.综上,临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整体效果,值得借鉴.参考文献[1]李晓芳.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上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6):98-100.[2]田小华,王在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6):384-385.[3]马润磊,黄海青,许文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101-1103.[4]邓润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0):787-78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2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