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秦腔的传承与保护

2021-01-15 11:2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秦腔是我国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瑰宝,它是我们伟大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极具地域性的一种艺术,但是在秦腔的发展历史中,现代的秦腔发展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秦腔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梳理了我国秦腔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秦腔当前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秦腔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并提出了坚持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坚持秦腔艺术的独特个性、培养秦腔艺术人才、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等四个保护措施,以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的秦腔艺术。关键字秦腔;传承;困境;保护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Qin operaThe Acting Major Student Huang Weiman Tutor Li YanAbstractQin opera is a treasure of Chinas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our great nations wisdom, is a very regional art, but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in the modern opera development is facing a severe challeng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Shaanxi opera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 status quo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Chinas Qin origin,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development of  Qin opera,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And puts forward to adhere to the tradition and the times combining, adhere to the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art of Qin opera unique personality, Shaanxi opera art talent training, increase government efforts to support the four protection measures,to better inherit and protect Chinas Qin opera art. Keyword:Qin opera; Inheritance; Dilemma; Protection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以它们独特的风格魅力将璀璨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而如今,随着社会潮流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进入,很多悠久的中国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就地方戏剧而言,西北地区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秦腔,就是个值得关注的例子。经数百年不断地变化发展,秦腔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艺术。如今秦腔艺术的保护问题需要被重视,因为在当代,秦腔艺术正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它的发展甚至生存问题变得岌岌可危。要想让秦腔这门传统的戏曲形式摆脱困境,就要采取得当的改革策略,大胆突破。根据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总结出秦腔保护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到当代秦腔保护的对策,秦腔就一定能够摆脱困境,重新登上新时代的舞台。秦腔又名乱弹,俗称“梆子腔”。它发源于我国古代的长安,因古代称为秦,遂得名秦腔。[1]后来因其独特的魅力而不断传承下来。(一)秦腔文化的起源秦腔起源于西秦,到了汉朝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元朝时期的秦腔更是趋于完美,明朝末年已经到了成熟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广为流行。秦腔历史悠久,称得上中国戏曲领域中的始祖,它经过长期的衍变,盛大壮观。1.前秦腔 1780年前后呈现的陕西土二黄、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定为前秦腔。前秦腔的发源地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紫阳县,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它拥有抑扬顿挫、清亮饱满的唱腔,细腻精致、认真传神的舞台表演和构图柔和端秀的脸谱。前秦腔主要的演奏乐器是胡琴和梆子,胡琴由丝线制作而成,其发出的声音柔美动听,而梆子是以木棒敲击竹筒,音色强劲有力,两种音色截然不同的乐器共同演奏出强劲中又带有柔和韵味。2.后秦腔1807年前后呈现在西安剧坛的枕枕戏,后称陕西梆子,定为后秦腔。后秦腔的发源地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的大荔县。它的特点与前秦腔大相径庭。[2]后秦腔以慷慨激昂、急促多变、浑厚深沉、悲壮豪迈的唱腔,粗犷有力,夸张且大幅度的表演,三色平涂为主、对比鲜明的脸谱着称。后秦腔也使用梆子作为其主要演奏乐器,但它是以两个木棒相击,较前秦腔声音越发强劲有力、浑厚急促。后秦腔在内容上大多以英雄传奇和悲剧故事作为题材,多表现征战场面和忠实优秀臣将,(二)秦腔文化的发展秦腔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明代中叶始兴起到明代末,为第一阶段,主要形成了由曲牌体与板腔体声腔并举的秦腔。第二阶段,明末清初,形成了以板腔体为主体的秦腔。这一阶段是秦腔发展的里程碑。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20世纪初期,秦腔的发展不太平衡,主要力量是西安的易俗社和西北地区国民党的军政人物成立的各剧社,有衰落之象,加上西方文化艺术的渗透,人民对“洋”货的崇拜和国民文化的需求变化、战乱等因素,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大多艺人主要以卖艺卖唱、民间流浪方式来延续秦腔艺术。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各省相继成立了国办性质的秦腔院团组织,在创作、演出、管理机制、乐队建设、表演形式,唱腔、发音方法等方面为秦腔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基础;灯光、音响、特技等的综合利用和展示方面都有了高速且规范的发展。[3]二、我国秦腔艺术的传承方式目前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2004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其中包含着对秦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精神,并于2006年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艺术赫然在列。(二)业余班社的传承(三)个人的传承秦腔的发展历程,是秦腔传承者互相学习促进的过程。秦腔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受到很多艺术家们的广泛赞誉,其中包括剧作家曹禺、田汉、贺敬之等,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文学巨匠鲁迅等,他们认为秦腔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并在当代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秦腔戏剧大师,如刘易平、刘毓中、孟遏云、樊新民等等。[5]正如前文所说,秦腔进入2006年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秦腔的魅力已受到足够的重视,而秦腔最根本的传承和保存依赖于秦腔艺术的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依附于传承人而存在,如今虽然秦腔艺术传承受到阻碍,但是仍有一批艺术家在努力着,目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名录当中有马友仙、贠宗翰、李爱琴、肖玉玲、康少易、吕明发、余巧云,这也是古老的秦腔第一次有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相信秦腔艺术还会培养出更多的优良传承人。[6]三、秦腔艺术在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我国秦腔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两千年来一辈又一辈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秦腔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但是如今面临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国外众多艺术的引入后,我们以秦腔艺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也造成秦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7],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流失,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文化到底遇到什么困境,该如何去弥补。面对秦腔艺术出现的困境,我们将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探讨。(一)受地域性因素制约,秦腔不得以全面发展因秦腔是甘肃、陕西一带的民间艺术,所以秦腔的地域性特征风格明显,尤其表现在秦腔的艺术语言上面,秦腔浓郁的地方口音和独特的表演方式一方面确实体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但是与此同时因为它的语言表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秦腔的进一步的发展,也使得秦腔丧失了进一步对外发展和延伸的空间。[8]在本人写作的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不熟知秦腔艺术的许多人都普遍存在一种认知,认为觉得秦腔”太土”、“太俗”,乡土气息浓郁,不能满足大众对于艺术的基本诉求,这也体现出秦腔由于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9]此外在秦腔中有八大绝技,传统的秦腔是通过艺人的口传身授进行教授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已经很少,有很多的东西不能够复原。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使得很多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不能够很好地显现出来,使得秦腔没有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二)不符合时代要求,缺乏创新性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够永葆生命力。 我们从其他的艺术形式当中可以得到启发,秦腔为了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在原有的宝贵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符合秦腔发展的要素,既要继承原有秦腔的优良传统,又要大胆突破创新,做到时俱进,赋予秦腔新的时代内涵,[10]使得秦腔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因此当前秦腔的典型问题即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秦腔未能与时代同步发展。(四)政府支持、宣传力度不够一种艺术得以最好的传承需要从事此工作的人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这一类群体的强烈的情感共鸣,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西北地区的秦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犹如一盘散沙,毫无凝合力。所以这一时期的秦腔需要凝聚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营造出良好的市场导向,鼓励秦腔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秦腔艺术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展现其新的面貌。四、秦腔艺术传承与保护措施很显然,当今中国秦腔艺术要寻求的是结合不同地域特色的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我国秦腔艺术的发展就是处于这一世界趋势中,在多元化中如何进行创造、拓展、更新我国秦腔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形成合理多元发展的态势,才是实现我国秦腔艺术发展的根本途径。(一)坚持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对秦腔艺术来说,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下,它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审美理念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必然会存在着某种共性,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每个民族都会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经过秦腔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秦腔艺术的发展就是要在充分展现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地创新,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勾勒出南方和北方不同的人文特色,让我国的秦腔艺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12]我国秦腔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秦腔艺术的发展开拓。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国家秦腔艺术的发展道路。我国秦腔艺术想要获得切实稳健的立足点,必须要跟我们民族本土文化、地域独特优点有机结合,通过这种结合,秦腔艺术家是最活跃的变量。所以我国的秦腔艺术一定要和本土文化以及地域特征相结合,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属于我们的道路。如今秦腔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反思,结合新时代下的多种艺术元素,来共同促进秦腔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二)坚持秦腔艺术的独特个性,不断创新,广泛吸取其他艺术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当代秦腔艺术一方面要发挥出秦腔艺术它所独有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去开拓和尝试,最大程度地去挖掘秦腔艺术的表现力,以此来更好地表达秦腔艺术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语言。秦腔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突出了物质存在的特殊形式,它把视觉语言提高到重要的地位。[13]为了更好地突出秦腔艺术的美,秦腔艺术家们必须深刻研究秦腔艺术的特性,创作时在完成整体构思以外,要利用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和试验秦腔艺术创作的技法,使秦腔艺术表现进入一个自由的王国。虽然我国的广大秦腔艺术工作者们对秦腔艺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在秦腔艺术技法的自由度、秦腔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秦腔艺术内涵的承载量等方面,都做了深入而有意义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风格各异的秦腔艺术作品,但是对于秦腔艺术特性的挖掘还没有到最大程度,接下来秦腔艺术家还是要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要继续探索,将秦腔艺术的优势发挥到极限。(三)培养秦腔艺术人才,加强秦腔文化普及工作培养秦腔艺术人才对于传承秦腔艺术文化尤为重要。而培养高质量人才,则离不开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当前,提高现在师资的业务水平,加强教学队伍的向心力,发展专门的人才,无论在艺术方面还是市场方面都是关系到中国秦腔艺术存亡的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秦腔艺术艺术反思之后的传承与创新了。在不远的将来,秦腔艺术必将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未来的秦腔艺术创作也将更多的展现出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而时代与生活势必会给予秦腔艺术作品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未来秦腔艺术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风格,无论从艺术形式上,还是作品题材上,都更加创新、更加丰富与更加多面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作为当代秦腔艺术艺术的研究者与发扬者,从实践出发,打破人们传统思维中对秦腔艺术的记忆及定位,用全新的维度来解析并发扬秦腔艺术艺术,加强秦腔文化普及工作,从民间走进学堂,再反哺社会,从而引导更多的群体参与其中,最终实现秦腔艺术的全面普及。(四)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结语综上所述,中国秦腔艺术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与其他的艺术相比较而言,带有许多神秘的色彩。秦腔艺术的形成也并非偶然,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众多的艺术品类中因其个性、特色而被世人所察觉、发现、关注和喜爱。许多秦腔艺术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跨越,通过不懈努力,呈现出了众多精美的秦腔艺术作品,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和震撼。但如果中国现代的秦腔艺术想实现质的飞跃,不仅需要认真解决艺术素质的欠缺,还需要不断地切入体验生活,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与此同时需要培养更多的秦腔艺术人才,加强秦腔文化普及工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深入探索现代秦腔应走的道路。秦腔这门传统的戏曲形式一定能摆脱困境,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致谢参考文献[1] 王振宇,对新文化冲击下秦腔艺术发展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1(05).[2] 许德宝.试论秦腔的风格流派问题[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01).[3] 孙豹隐.试谈秦腔的源流及其发展[J].戏曲艺术,1999(01).[4] 苏育生.中国秦腔[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56.[5] Jiyuan WA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Qin Opera.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J].2014, Vol.6(2), pp.29-32.[6] 春丽,何桑.坚持传承创新 发展秦腔事业——陕西省第一批秦腔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展演活动综述[J].当代戏剧,2009(04).[7] 彭金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0(01).[8] 刘天利.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5).[9] 季国平.当秦腔遭遇现代文明[J].当代戏剧,2008(02).[10] 李锦航.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J].当代戏剧,2008(02).[11] Inglis Gundry.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J].Taylor & Francis,1946,73(1).[12] 赵逵夫.弘扬传统与时俱进 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01).[13] 李三虎.浅谈秦腔的创新[J].当代戏剧,2010(04).[14] 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2013(0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秦腔的起源与发展2
(一)秦腔文化的起源 2
1.前秦腔2
2.后秦腔2
(二)秦腔文化的发展 2
二、我国秦腔艺术的传承方式2
(二)业余班社的传承 3
(三)个人的传承 3
三、秦腔艺术在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3
(一)受地域性因素制约,秦腔不得以全面发展 3
(二)不符合时代要求,缺乏创新性 3
(四)政府支持、宣传力度不够 4
四、秦腔艺术传承与保护措施4
(一)坚持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4
(二)坚持秦腔艺术的独特个性,不断创新,广泛吸取其他艺术的优势 5
(三)培养秦腔艺术人才,加强秦腔文化普及工作 5
(四)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5
结语6
致谢6
参考文献7
论秦腔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4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