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黄梅戏中的舞蹈表演研究

2021-01-15 11:2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黄梅戏是中国艺术花园中一支美丽的花朵,是我国中华人民十分钟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黄梅戏也愈加歌舞化。黄梅戏发展初期,不仅融入了舞蹈表演元素更是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黄梅戏中舞蹈表演的发展无一不是随着时代在改变,无一不是联系着“当时”的社会现象,舞蹈表演在黄梅戏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在未来,黄梅戏中舞蹈表演将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舞蹈的动作逐渐取代古典舞的指法、步伐、队形等元素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必将在新一代艺术家们的演绎下再创更多的经典,再现曾今的辉煌!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当代黄梅戏中舞蹈表演的发展历程2
(一)传统与创新的初次尝试2
(二)写实与写意的相互矛盾2
(三)自成一派的全新时代2
二、黄梅戏中舞蹈表演的应用3
(一)黄梅戏中民族舞的应用3
(二)黄梅戏中古典舞的应用3
(三)黄梅戏中现代舞的应用3
三、未来黄梅戏中舞蹈表演的发展趋势4
结语4
致谢5
参考文献5
论黄梅戏中的舞蹈表演研究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不断流传与发展,唱、念、做、舞的表演艺术风格逐步趋向成熟,其中民间歌舞与黄梅戏息息相关,它为黄梅戏的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1]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度或一片地域的社会群众,在必定的环境进行生产时段里的创造、分享和保存的物资文明现象。生产民俗为黄梅戏提供了舞蹈元素,舞蹈为生产民俗增添了一分生气,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了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2]而发源于生产民俗的艺术形式更加有效的推进了当地戏曲文化与生产的发展。戏曲它不强调舞蹈性,但如能将它运用得当,对塑造人物的形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舞蹈与戏曲的碰撞,通过舞蹈的演绎,带给戏曲多方面的升华!黄梅戏艺术凭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色,也逐渐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戏曲与舞蹈的关系是相辅相依的。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的最基本的功力,演员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在戏曲的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民间歌舞,可以说舞蹈一直是戏曲崛起的一个重要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组成部分。[3]黄梅采茶戏的一大特点是唱歌和舞蹈,尤其是其中的数百出小戏,大部分都是唱歌和跳舞,它在出现及发展过程中就吸收了民间舞蹈不少营养。众多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舞蹈在戏曲中的作用做了研究和概括总结。因此,只有把握了黄梅戏的发展和原貌,了解舞蹈表演在黄梅戏中扮演的角色,才能让黄梅戏中舞蹈表演的研究的意义在此进一步充分体现。
舞蹈表演本身具备着极强的可塑性,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舞蹈中得到了糅合和发扬。人们不停的进行着新的尝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舞蹈的先天特征使得它可以和黄梅戏的传统艺术形式形成巧妙和谐的联姻。随着时代的进步,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愈加戏曲歌舞化。舞蹈是戏曲表演的一种表演形式,舞蹈的演绎,为戏曲更添了一分生动形象。[4]我们将更加期待黄梅戏在我国乃至世界戏苑中大放光彩。
一、当代黄梅戏中舞蹈表演的发展历程
黄梅戏从传统曲艺走到今天,受舞蹈表演的影响,其肢体表演部分不断的融合和创新,从单一的民间舞动作点缀,到大量的使用肢体表演。从单纯作为配角的配合戏曲演唱,到现在的大篇幅的以舞蹈为主要表达手段。黄梅戏的中的舞蹈表演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复杂,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过程。
在以唱为主的传统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单一以唱为主的表达手段使得戏曲的表达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戏曲演员渐渐将叙述的中心偏向肢体这一途径。[5]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创新,舞蹈表演由反映时代背景逐渐转向身体与灵魂的融合,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大大的决定了舞蹈动作展现的效果。[5]
(一)传统与创新的初次尝试
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时期,黄梅戏不仅融入了舞蹈表演元素更是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以民间舞为主的少数助演助唱的动作,画龙点睛的助于演员更好的表达内心情感。在1950年以后,中国的黄梅戏诞生了第一批影视改编作品。例如《女驸马》、《小辞店》以及《天仙配》等[6],它们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间故事,故事的时代背景从唐宋至明清。从最早我们知晓的《天仙配》就是古代汉族的神话爱情故事,体现了当时人民对于阶级的压榨、贫富差距悬殊的内心强烈的不满以及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其中的舞蹈表演其实是不多的,配合其故事的时代背景,这一批作品保持了传统民间舞蹈的表演元素,在传统越剧的表演动作基础上,配合全新的戏曲演唱表达情感。传统黄梅戏第一次走上了荧幕,相较传统黄梅戏的舞蹈表演,其舞蹈动作跟多的结合的民族舞的肢体动作,使其更具有管伤性,给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7]但由于是初次尝试,且剧目大多以古装表演,因此本身并没有摆脱传统戏曲的肢体表演框架。
(二)写实与写意的相互矛盾
辛亥革命至1949年,传统戏曲由台走向了荧幕,戏曲演出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渐渐的吸收了电影、电视剧的拍摄手段,使得戏曲的演出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比如:《家》、《半把剪刀》等作品,这种原创作品使得黄梅戏的传播与推广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是黄梅戏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然而荧幕中的黄梅戏大量结合影视剧的叙事手段,写实的环境和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区别于舞台演出,强调写实的表演将更多中心放在了戏词演唱中,这也给刚刚取得突破的舞蹈表演带了不利的影响。舞蹈表演本身的写意和肢体叙述感情的表达方式与真实生活中的表达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写实的环境表达、背景表达使得舞蹈的写意表达方式显得浮夸和做作。[8]因此,这一时期,黄梅戏的表演以影视剧的写实表演为基础,大多数舞蹈表演被摒弃。人们更多的追求写实叙述结合黄梅戏的传统唱腔,营造出了“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的一批现代的戏曲影视作品。而舞蹈表演的研究和创新也被大多数的创作者们所忽略,这一时期的黄梅戏中的舞蹈表演处于一种停滞和封闭的状态、甚至萎缩。如何解决这种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舞蹈表演出路急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三)自成一派的全新时代
1949年至今,文化消费市场渐渐转型,剧场演出渐渐回暖,这一阶段,舞台演出的黄梅戏与舞蹈表演更紧密融合,从保守渐渐走向了“大胆”尝试,舞蹈元素开始变得丰富,黄梅戏的新创作品完美出台。而这种巧妙的尝试也被影视合理的利用起来,例如:《六尺巷》、《风花雪月》以及《同在阳光下》等这些现代新创作品,我们能够注意到与之前的黄梅戏剧目中的舞蹈表演风格相较之下还是有些微妙的变化。例如作品《六尺巷》一开始,几位仆人与老管家出场是跟随着鼓点节奏左边绕一个大圈右边绕一个大圈步调一致又提升了些许趣味性。第二幕中夫人从幕后渐渐踩着小圆场步缓缓入场,舞多于唱,手携斗篷上场,兰花指摆姿态,无一不能体现出当代黄梅戏中舞蹈表演在其地位的上升,从唱大于舞,演大于舞到当代的舞多于唱的进化。例如作品《风花雪月》《反弹琵琶》一幕中,能捕捉到大量的现代舞元素,演员在舞台中央手持花朵舞动,吊腰、转头等舞蹈动作体现了身姿的娇柔,内心的脆弱以及对美好的向往。演员每一句词都伴着相呼应的舞蹈动作,可见舞蹈表演在当代黄梅戏中角色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带给了黄梅戏质的升华。[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4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