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海州童子戏的传承价值研究

2021-01-20 09:4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海州童子戏是傩戏的一支,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连云港、沭阳、涟水及周边地区。童子戏也称童子会、童子书或香火神会等、其源流存在着诸多争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普查之后,海州童子戏进一步得到重视,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它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在海州童子戏的研究领域里,多见戏剧形式、宗教色彩等研究,疏于对传承价值的研究,由此,我把研究视野放在传承价值的研究点上,以求让海州童子戏得到良性传承。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海州童子戏传承现状2
(一)海州童子戏的形成2
(二)海州童子戏传承现状3
二、海州童子戏的传承价值4(一)民俗文化价值4
社会历史价值5
宗教信仰价值5
艺术美学价值5
三、对海州童子戏可持续发展的思考5
(一)抓基本5
(二)抓主流5
(三)抓革新5
(四)抓发展5
致谢6
参考文献6
海州童子戏的传承价值研究
引言
引言
海州童子戏是集表演、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魔术、杂技、巫术于一体,目的为祛邪、去病、免灾、祈福,具有娱神和娱人功能的综合祭祀仪式戏剧。童子戏艺术表达形态为中华传统的巫傩文化以及戏剧、戏曲、曲艺、魔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童子戏历史文化价值具有 “活化石”意义,但前辈们更多的它的戏剧形式,而对传承价值的研究不是非常重视,由此笔者认为更应该加强对其传承价值的研究。本课题通过对童子戏的传承价值的研究使我们对童子戏的研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我们对国内外的戏剧传承价值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海州童子戏传承现状
(一)海州童子戏的形成
童子戏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童子戏的戏曲音乐因素在其原始胚胎——童子祭祀仪式的母体中躁动孕育[1],随后逐渐脱离母体,形成自己戏曲风格阶段。至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成熟,迅速发展成为地方性小剧种。在20世纪60年当代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初期,童子戏正式定名为“通剧”。追溯源头,童子戏与古时巫觋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社会晚期,海州盛行祭祀的习俗,而这种仪式大多是由“巫”来主持的。在清乾隆年间,童子戏的演出已不仅限于“娱神”而是逐渐向着“娱人”方向发展。[2]
海州童子戏属于傩戏的一支,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古代的名称。江苏的傩戏主要是分布在苏州、常州以及南京六合、扬州、南通等地区。关于南通傩戏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邵潜的《州乘志》,书中记载道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明神宗期间,南通童子举办了一次城隍庙会,童子装扮成魑魅魍魉四小鬼行走在街道上。关于苏南地区傩戏的记载就更加丰富了,在明清时期非常活跃,在嘉靖《江阴县志、风俗记第三》、顾禄的《清嘉录》中都有记载。但是史料中关于海州童子戏,即连云港地区的海州童子戏的描述却相对稀少,仅可见零星记载。
童子戏的传承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家族传承;二是戏班戏社的师徒相传。连云港童子戏则多以前种方式世代传承。起源于巫的童子戏保留着许多傩祭的仪式,留存着敬神许愿的传统习俗。从汉代到明清时期开始有了关于童子戏的一些记载。在明清年间,最广为人知的海州童子戏艺人是为通州东乡的戴等姑娘与白蒲东北乡的朱莲子。
清代中叶,童子戏不再是单纯的祭神的活动,而是向着祈福消灾向民间戏剧活动发展。童子戏戏班、戏社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大支脉,一支在海州区西南一带,人称南山童子;一支沿云台山至海边一带,人称海里童子[2]。在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家族,传承谱系可以推溯到十代之前,其中民国时期的陈汝强、曹宜殿、佘之山合称三个“三”,称雄一时。海州西的卸甲坊也是有名的“童子窝”,海州洪门地区有位名叫叫郭三兆的老艺人,童子戏演的极好,在当地的百姓中留下了“东不要,西不要,专要洪门郭三兆”之说。[3]
(二)海州童子戏传承现状
海州童子戏按照其区位可分为“海里童子”和“南山童子”,其中传承至今尚有“陈家班”和“曹家班”较为著名。
“海里童子”中则以清代嘉庆年间俞果为首,他是连云港中云乡人,以嗓音高亢清丽著称,在跟随戏班演出的过程中,吸收了安徽地方曲调,形成自己极具魅力的唱腔而为人熟知,被称为“俞童子”,跟其学艺者多大百人。白莲教反清时期,他率领童子戏弟子参与斗争,颇具传奇色彩,因而被推崇为童子戏的一代宗师。其后继主要是陈、王、刘三家。当地有一句俗话说,东路有王家班、刘家班,西路有陈家班。20世纪前期海州童子戏颇具影响力的当属王家班,其六代传人王传业是名噪一时的童子戏艺人。由于他嗓音明亮清脆、扮相颇具姿色,先后从事花旦、生、净等行,年纪轻轻便担纲主角,深受好评。因此,在当地也有了“王班摆戏台,回乡跑破鞋”之说,有着海州童子戏“小教主”的名号。
“曹家童子”的传承主要是由曹宜殿师从童子戏艺人曹汝友,出师后挑梁组班而被观众称为“小观音”。同村的老人曹秀芝是童子戏中表演神技为数极少的老人之一,由于能背诵出多达50多出童子戏剧目,也被当地人称为“戏篓子”。而另一位曹家班的女角曹艳玲则与丈夫一同成立了连云港市童子戏剧团,主要担任青衣、花旦两类,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海州童子虽然流传至今历经200年,在偏远的山村尚且还有依稀散落的印记。因其内容的迷信、形式的单一,已经渐渐没有了市场。大多数艺人也不再从事祭祀仪式的演出,唯一仅存的是曹家班的童子戏剧团。在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于2006年入选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文化变迁、转型的洪流中,这一极具民俗文化特点的戏剧得到了保护。当我们卸下童子戏体内所带有的神秘色彩,展现出其艺术和民俗价值的一面时,我们将会不断探索出来自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二、海州童子戏的传承价值
(一)民俗文化价值
周辉国、杨旺生的《当代南通童子戏戏曲化变革及反思》刊登在《民族艺术》2011年第四期上一文中提到童子戏的历史与曲化变革,江苏南通童子戏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形式,依附在古老的巫傩祭仪式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4]由此看来,童子戏的历史悠久,非常具有文化和保护价值。吴小平的《江苏戏曲音乐特点解说》刊登在《艺苑》1995年第二期上一文中提到通剧、海州童子戏,以及淮剧与扬剧和香火戏部分,均为古摊之遗音,概取徒歌演唱、锣鼓帮腔的方式,故均特具一种质朴粗犷的风格色彩。尽管以上剧种唱腔多与各地山歌、号子渊源较近而不尽相同,但它们墓本集中流布于通海、江淮地区而仍有相近的地理文化环境。[5]由此再次论述,海州童子戏的文化价值以及其中的一些特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4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