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田沁鑫戏剧特色研究【字数:10133】

2024-02-25 15: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田沁鑫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难得的女性编导,她的戏剧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探究其戏剧作品特色对当代戏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文章首先对田沁鑫的艺术历练以及戏剧作品风格形成的背景作出介绍,其次,围绕对戏曲语言表达方式的移植、以无声助有声的肢体表演、“残酷”戏剧创造氛围三个方面,对田沁鑫的戏剧作品特色进行深入剖析,最后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独立的艺术视角两点思考其戏剧作品特色的价值。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田沁鑫戏剧作品风格的形成1
(一)田沁鑫的艺术历练1
(二)田沁鑫戏剧作品风格形成背景2
二、田沁鑫戏剧作品特点3
(一)对戏曲语言表达方式的移植3
1.“帮腔”的灵活运用3
2.大量的人物念白3
(二)以无声助有声的肢体表演4
(三)“残酷”戏剧创造氛围 4
三、田沁鑫戏剧作品特色的价值思考5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
(二)独立的艺术视角6
致谢7
参考文献8
田沁鑫戏剧作品特色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 30 年来,随着海外戏剧理论和作品的传播,新旧观念的发生剧烈碰撞,群众的审美意识产生巨变,话剧艺术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观念、形态、样式、方法均发生了巨大变革。此背景下,田沁鑫的出现为当下话剧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作为当今话剧剧坛中最为活跃的导演之一,田沁鑫把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进行改编,使得它们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异彩,也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戏剧作品特色。
田沁鑫戏剧作品风格的形成
田沁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导演、女编剧,其戏剧作品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学者对田沁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早期话剧上,或者是针对《赵氏孤儿》、《青蛇》等几部热门作品发起讨论。关于田沁鑫近两年的戏剧作品学术界成果不多,针对其戏剧作品特色的研究更是有限。希望通过对田沁鑫戏剧作品特色的深入剖析,展现其戏剧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含义,为田沁鑫戏剧作品特色研究尽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绵薄之力。
(一)田沁鑫的艺术历练
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往往是创作主体的艺术经历以及文化修养的深层体现。田沁鑫戏剧作品特色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艺术修养不无关系。[1]
(二)田沁鑫戏剧作品风格形成背景
田沁鑫虽然在当代戏剧届资历不算深邃,但在戏剧届造成的影响却是空前的。她的戏剧创作历程大概可以分为“表达期”“证明期”“徘徊期”和“禅悟期”四个阶段。
证明期,进入实验话剧院以后,面对外界的质疑,年轻的田沁鑫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于是在2001年和2003年先后编导《狂飙》、《赵氏孤儿》两部大戏,均收获好评,《赵氏孤儿》更是口碑爆棚,但此时话剧市场低迷,买票看戏的观众极少,这部剧并没有给田沁鑫带来太多经济上的收益。
徘徊期,《赵氏孤儿》创作完成后,田沁鑫进入了徘徊的第三阶段。这时候,由于独特的个性表达,田沁鑫收获了一些观众的支持,合作邀约也纷纷找上门来,此时大陆的文化市场开始蓬勃,大批剧院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化作品的需要,一边是想要保全自己的表达,一边是面临着因拒绝得罪人留下不好的名声,田沁鑫陷入纠结。这一阶段的田沁鑫十分高产,于2006年编、导了昆曲《1699桃花扇》,2007年改编张爱玲经典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2008年导演话剧《明朝那些事儿》,2010年,田沁鑫导演音乐剧《电影之歌(2010版)》、编导话剧《四世同堂》,两部剧先后于台北首演,同年央视八套播出她导演的电视剧《生死桥》,但高产并不是田沁鑫想要的,她陷入了迷茫。
禅悟期,在这迷茫之际,田沁鑫经朋友介绍遇到了一位汉传师傅,解决了田沁鑫的许多困惑,在寺庙半年间田沁鑫与师傅进行长久攀谈,并改编了李碧华的《青蛇》,从“妖、人、佛”三个境界对作品进行了提升,该剧香港首演,演出之后一票难求,所到城市场场满座,在上海演出时更是加座十场。此后,2015年编、导话剧《北京法源寺》,给观众以新的历史视角;2016年编导话剧《聆听弘一》,以特殊的视角追忆一代大师李叔同;同年首度跨界导演歌剧《长征》。2017年4月,田沁鑫借爱情故事为蓝本,以歌舞演的形式表达对阿尔兹海默症群体的关注,编、导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同年10月导演了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而此时的田沁鑫因胰腺炎险些丧命,凭着对艺术的责任心她坚持在岗位上。
2019年,在十三届政协委员会上,田沁鑫作为唯一的戏剧导演,面对总书记汇报心得时,表达了要持有良善之心,要去除浮躁,下创新、深挖细节的决心。
二、 田沁鑫戏剧作品特点
个人经历对田沁鑫戏剧作品特色的形成打下基础,而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和艺术修养,让田沁鑫游刃有余地的驾驭并弥合多种文化,其舞台作品也能够自如地游弋于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之间,充满了个人色彩。[2]
(一)对戏曲语言表达方式的移植
1、“帮腔”的灵活运用
在古希腊酒神祭祀活动当中,演职人员歌队的形式引领剧情、换场、渲染观众情绪。在我国南戏时期,也出现类似功能的角色——“帮腔”,通过场上或是后台的帮唱,演员的唱腔得到衬托,更好的将作品中环境氛围和人物心情宣叙出来,这种特别戏曲方式吸引了田沁鑫的注意,并将其大量投掷在自己的作品当中。[3]
田沁鑫乐于在自己的戏剧作品中使用群众演员,这些演员在剧中常常身兼数职,时而扮演众市民,时而是众僧人,还有众青年众武士等。这些演员的表演便和传统戏曲作品中“帮腔”的使用相似。在田沁鑫2001年编导的作品《狂飙》中便使用了“帮腔”,开场时众青年推出灯箱逐一对中国近现代著名剧作家进行介绍,气势恢宏,交代了话剧的背景,渲染了严肃的场上氛围,引导了观众的情绪,为之后田寿昌的出场作出了铺垫。
李碧华原著的《青蛇》颠覆了白娘子与许仙的凄美传说,还原了南宋传奇真相,讲述了一段情欲牵持缠绵悱恻的故事。[4]对此,田沁鑫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并为这股情欲找寻出路,遂改编成一段妖想成人、人想成佛的故事。这部话剧中,法海每一次授业解惑时,众弟子皆在旁边作“帮腔”,使得“法海”这一人物形象在观众心中更加饱满,“端阳节”时众街道小市民介绍宋朝端阳节的风俗习惯,渲染了“驱虫除害”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侧面烘托了白蛇内心的紧张,与白蛇的内心独白相辅相成,使得表达效果更加强烈。有人批评“帮腔”使得场面混乱,让人分不清主次,但笔者私以为这些表现手法,不仅仅将戏曲中“帮腔”原有的作用保留下来,还因为使用了落地化的语言,成功将现代话剧元素融入古典之中,而从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观众对戏剧的新鲜感和趣味需求得到满足,也成为了田沁鑫话剧的一大特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56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