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三腔在黄梅戏中的灵活运用【字数:9081】

2024-02-25 15: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黄梅戏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戏剧,在民间流传很广,受到众多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艺术风格上,黄梅戏最大特点是朴实自然、明快流畅,艺术感染力很强,迅速在更广大的地区开始流传。现在,黄梅戏已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安庆地区为中心区域,开始辐射全国。黄梅戏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杰出代表,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充分了解我国优秀的戏曲种类并借鉴其它戏剧的经验,丰富黄梅戏的唱腔、舞台肢体,促进黄梅戏的发展,使其发扬光大,永久流传。本文以黄梅戏的三腔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黄梅戏中三腔的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以及在实际使用中的技巧,对黄梅戏中的三腔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黄梅戏三腔中的彩腔、仙腔、阴司腔2
(一)黄梅戏三腔的形成2
(二)黄梅戏三腔艺术表达的异同4
二、三腔所具备的独特声腔技巧4
(一)奇幻豁然的仙腔4
(二)灵活多变的彩腔5
(三)沉郁哀切的阴司腔5
三、对黄梅戏三腔的思考6
致谢8
参考文献9
附件110 论三腔在黄梅戏中的灵活运用
引言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上千年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其中诞生了众多传统民族声乐流派和作品,黄梅戏就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佼佼者。
黄梅戏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民间戏剧之一,诞生于黄冈一带,最初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采茶歌曲艺术,约在清代道光年间诞生。采茶歌诞生后在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开始流传,在流传中又吸取了各地的戏曲唱腔艺术。清末时期,黄梅戏开始从湖北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并与当地的民间歌唱艺术和念白艺术等民俗艺术相结合,一个新的戏剧种类就此诞生,一度被时人称之为“皖剧”,也就是后来众人所知的黄梅戏。在风格上,黄梅戏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流畅、自然明快,艺术感染力很强。黄梅戏诞生后,迅速在更广大的地区开始流传。现在,黄梅戏已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以安庆为辐射中心,开始走向全国。如今,黄梅戏既是安徽省内的主要地方戏剧,同时也在南方各省市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地区广泛传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本课题研究运用了艺术学、音乐史、戏剧史以及美学概论等理论知识,通过分析黄梅戏唱腔中的三腔,可以丰富黄梅戏唱腔中主要声腔三腔的灵活运用,使得行业内对黄梅戏三腔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黄梅戏唱腔的深度研究和三腔完好保留和流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一、黄梅戏三腔中的彩腔、仙腔、阴司腔
在腔体艺术上,黄梅戏中有着著名的三腔,在国内声乐界广为人知,本章介绍了三腔的内涵和艺术特征。
(一)黄梅戏三腔的形成
在声乐理论中,腔体是一个重要概念,是歌手发出声音的主要机制。唱歌需要呼吸中的气息,[1]人体进行歌唱需要借助良好的气息支持,歌唱活动是人体气息和身体进行良好配合的结果。歌者在进行演唱活动时,声音是在一定的空间里诞生的,这里所说的空间就是“腔体”,腔体存在于人体内部,声音的出现是因为共鸣的存在,因为人体内部的声带和呼吸的气流形成一定的共振,出现共鸣现象,借此发出外在的声音。人体内部的共鸣空间比较多,包括头部、鼻腔、口部、喉部、胸腔、腹腔等。一个优秀的歌者必须要掌控好身体内部各处共鸣腔之间的关系,因为声乐作品不同,歌手在歌唱中所使用到的共鸣腔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比如高音处需要更多的头腔共鸣,中音处需要更多的口腔共鸣,低音处则需要更多的腹部共鸣等。[2]歌手想要掌控身体各部位处的共鸣腔,就需要在歌唱中良好地控制气息在身体内的流动,以此来调节声音的高低和强弱。经过科学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后的歌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住歌唱声音中音色的变化,给与观众不同的音乐体验。
“三腔”是黄梅戏艺术中的独特概念,在戏曲艺术领域拥有很大的知名度,即彩腔、仙腔、阴司腔。
彩腔,在句式上,彩腔基本结构是四句体式。在男腔和女腔的表现上,彩腔中的男女腔有着类似的调式和字位安排,核心词汇也比较相似,相对来说,男腔的旋律线是逐渐走低,而女腔的旋律线是逐渐走高。在结构上,彩腔在入头上使用的是“花腔六槌”,[3]第二句使用的是“花腔四槌”,第三句使用的是“花腔二槌”,唱完一段之后,又以“花腔一槌”作为终止唱腔。在调式上,彩腔最常见调式是五声徵调式。唱腔中的四句腔落音分别是5565。在彩腔更产生时。其声调和采茶戏很相似,四句腔的落音是6565或1565。从旋律上看,彩腔的四句中,第二句和第四句使用了类似的旋律,第三句则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整体呈现出ABCB的旋律结构。
彩腔拥有自己的辅助板式,包括散板和对板,这两个板式都包含上下句,或是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因此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在对板中,词格可分为七字句式和五字句式。对板在使用中的下句常与彩腔第三句相接,或者彩腔的第二句唱完后接上对板的上半句,也可以是彩腔唱完之后再接上对板。在补充腔句上,彩腔中常用的是“迈腔”,“迈腔”常常位于第三句的位置,迈腔的句子在幅度上比较短小,具有活力。彩腔所使用的落板方式是:尾句的语速很慢,呈现出明显的速度递减形式,最后形成慢慢终止的态势。此外,彩腔也停留在“切板”上,此处的旋律和平词中使用的切板比较相似。彩腔的基本句式结构是四句式,偶尔会进行拓展。在拓展中常使用两种方式,一是以“句首加帽”的形式进行增加行腔;二是增加滚唱。总体来看,彩腔具有多种变化的曲式,这是因为黄梅戏本来就是一种变化自由度很大的戏剧艺术,一旦某种腔体形成大固定的模式,艺人们就会在演唱中进行扩展,延伸出诸多样式,甚至可以进行很大幅度的改变,演变出多种多样的模式,创作自由性比较大。[4]
在音乐体制上,彩腔处于主腔和花腔之间,在使用中也经常与这两者联用,突出地表现在小戏之中,花腔和彩腔的联用很常见。此外,在黄梅戏的表演中,彩腔还常常用于“打彩”这一环节。演员在表演完正本戏之后,会留下一些演员在台上继续表演,这些演员一边跳舞一边向观众演唱一些恭贺奉承的台词,其实是在向观众讨彩,这时候,观众往往会掏出一些硬币往台上扔。所以彩腔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娱乐情趣。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56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