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试论中国话剧与传统民族戏曲的相互借鉴【字数:11691】

2024-02-25 15: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中国话剧与传统民族戏曲的发展历程1
(一)中国话剧的历史进程2
(二)传统民族戏曲的发展2
二、求同存异并相互借鉴3
(一)求同存异3
1、两者的相同之处3
2、两者的异同之处3
3、相互学习促繁荣4
(二)从话剧《蔡文姬》看中国话剧对传统民族戏曲的借鉴4
1、剧本创作的民族化5
2、舞台效果的民族化5
(三)从黄梅戏《雷雨》看传统民族戏曲对中国话剧的借鉴6
1、舞台美术7
2、人物塑造7
三、相互借鉴催生了中国话剧与传统民族戏曲的新格局8
(一)大戏剧格局的形成8
(二)在共性中求发展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试论中国话剧与传统民族戏曲的相互借鉴
引言
传统民族戏曲在我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北齐时期就产生了歌舞戏《踏摇娘》、打斗戏《东海黄公》等等剧目。话剧,则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崭新的艺术表演形式,它让国民看到了新文化,在一些进步文化人士的推动下,传统民族戏曲开始借鉴话剧的表演形式,为普及话剧样式,话剧也借鉴传统民族戏曲的精华,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形成了中国话剧独特的艺术样式。二者虽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存有异同,但在艺术与追求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源于生活和“假定真实”艺术的载体和表达。[1]
中国话剧和传统民族戏曲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清帝国的日趋衰败,一些有志之士遂把目光转向西方,试图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之药方。正是在中国人探求革命的过程中,西方戏剧被引进来,应当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当然,也是一种历史的遇合。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
(一)中国话剧历史进程
清末以来,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救亡图存的呼声一浪盖过一浪,“开民智,新民德”的要求导致了传统戏剧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话剧,当时称为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文明戏”的兴起,就是戏剧改良运动之一。1907年由李叔同等在日本组建“春柳社”和王钟声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分别在日本东京和中国上海上演《黑奴吁天记》,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从此中国话剧在中华大地绽放。
辛亥革命以后,先进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倡导新文化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在话剧方面,郭沫若、田汉、洪深、曹禺,欧阳予倩、李健吾和成仿吾等先后开始话剧创作,他们的话剧在全国相继上演,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在此期间,很多话剧至今还被人提起,如郭沫若的《王昭君》,田汉的《名优之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成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许多著名的话剧社团,如欧阳予倩等参加的上海戏剧协社,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夏衍等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等,这些话剧社团常年演出,并且在演出中探索本土化,迎合大多数观众的需求。正因为这样,中国人创造的话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把话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话剧的内容大多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他们深入民间,对底层民众的启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话剧的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国家的扶持下建立了很多剧院,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及各种地方性的话剧团,这些剧院的建立,开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化的舞台艺术的探索。一些知名的老剧作家利用这样优越的条件,创作了一些新作。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等作品,成为了新中国话剧创作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的剧目主要是表现在追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一阶段的话剧发展最重要的引进了苏联的经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系成为指导中国戏剧院校教学和戏剧院团演出的系统方法,自此中国话剧的人才培养才有一套标准的训练方法,舞台实践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话剧的茁壮成长。[2]
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话剧之风刮入了中国,引起了理论界和话剧创作人员的反思。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呼唤话剧的写实标准和舞台艺术的多样化,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应运而生;同时现代科技手段日渐大胆巧妙地运用到话剧舞台表演。在这样的条件下,新时期的中国话剧将迎来新的突破。
传统民族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艺术文化的一种经典艺术形式,也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兴衰流变,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传统民族戏曲继续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如《东海黄公》。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56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