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话剧的表现形式以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为例【字数:9163】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中国话剧的概述 2
(一) 中国话剧的形成与发展 2
1.中国话剧的形成 2
2.中国话剧的发展 3
(二)中国话剧的舞台表现形式 4
二、话剧《北大荒七君子》的舞台表现形式 4
(一)舞台性 4
(二)对话性 5
(三)直观性 6
三、话剧《北大荒七君子》的舞台综合呈现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9
谈中国话剧的表现形式
——以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为例
引言
大学原创话剧《北大荒七君子》,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农学院(今大学)的三十四名毕业生,为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联名上书申请到北大荒去拓荒,最终,校方选定七名优秀男生赴东北参加垦荒工作——时称“北大荒七君子”。
中国话剧的概述
中国话剧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话剧的形成
话剧的概念即是指以舞台作为表演载体,表演形式以对话为主。一些话剧也可以使用少量的音乐、舞蹈以及歌唱等形式,但最为主要的表演形式还是以在无伴奏和无念白的舞台背景下,通过单个人物的独白或者是多个人物的对白等来表达一定叙事情节的舞台表演形式。[1]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话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它集剧本创作、导演、舞台表演、灯光、服装、化妆等等于一体。相对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话剧的写实性更强,而且更具时代性特征。话剧的主要特点:一是“舞台性”——方便话剧演员进行表演和演绎剧情,使观众更全方位的观赏;二是“对话性”——通过舞台对话展现话剧剧情、塑造人物的形象和表达话剧主题,其中有观众对话,有人物独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话剧的内容;三是“直观性”——通过演员的独白、对话、动作、姿态等表现形式,直接表现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服饰、化妆等手段进行人物塑造,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话剧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这三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话剧的完整性,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相当的综合性。[2]
话剧于19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世纪初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人民愚昧木墩,生产力落后,生活苦难不堪,到处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景。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进步学者,为揭示旧中国的阴暗面,唤起民众的觉醒,他们把西方的话剧形式带入国内,用一种写实的艺术形式来再现社会现象,催生了中国话剧的雏形。上世纪20年代,在文化和思想开放的大上海,排演了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获得成功后,上海便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从此,我国话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话剧是外来文化的引进和移植,所以话剧最初的称呼是由英文的译名而来的,起初被称作文明戏和新剧。[3]并且在促进话剧发展的进程中,曾经留洋国外并且对西方戏剧具有一定了解的中国人,在回国之后面对国内隐隐出现的新戏,之后就开始研究和改善中国传统的戏曲结构,使原本依靠唱、念、坐、打的舞台表演形式转化为了以对话为主的改良戏剧,少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饰而是直接以对白进行演绎,并且还参照了国外的写实戏剧创作和改变了众多讽刺当时局的作品。[4]一些新式学堂的学生,接受的是先进教育理念,他们思想开放,青春活力,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开始效仿西方戏剧的模式和体系,对我国的戏曲进行改良和改革,并实行了城市义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话剧和传播话剧的作用。随后,1928年戏剧家洪琛留洋归来,也对新戏和西方戏剧进行了改良,并将“既无做工,也无唱功”的剧目表演形式定名为“话剧”。话剧在中国奠定了发展基础,并沿着历史和时代的轨迹一步步向前发展。
2.中国话剧的发展
(1)民国新剧时期
上世纪初期,受政治背景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出现了一个大变革时期,在外来文化的引进和传入过程中,戏剧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日本。在李叔同和曾孝谷的牵头带领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戏剧表演艺术团体,并起名为春柳社,表达了对戏剧改革的憧憬和期望。随后王钟声等人在上海又成立春阳社,并成功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这标志着我国的话剧开始逐渐推广和发展。[5]话剧在我国发展到近代时期,表演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基本奠定了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形式。而且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封建社会的推翻,使得我国文化思想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放,因此话剧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比如上海同盟会成员在辽宁排演了《波兰亡国惨》以及《民国魂》等,其后话剧开始在全国各地内兴起,并收到了当时富绅、社会名流以及教育大家的欢迎。[6]
民国新剧发展的过程中,陈大悲提出了“爱美剧”,并且在国内号召成立了南国社、民众剧社等团体,同时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和胡适等对于新剧也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和关注,随后在文化界的积极创作之后,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话剧剧目,比如胡适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丁西林的《一只马蜂》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我国话剧奠定了文学基础。之后,戏剧大家洪琛留学归来,开始着手整合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体系,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话剧的风气,并且从剧本创作、舞台表现和纪律、导演制度的增加等等方面,大胆的借鉴国外的话剧编排形式,改革话剧内容,促进了为我国话剧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话剧快速发展的时期。民国15年,爱美剧社在辽宁成立,它也是辽宁第一个正式的,规范的话剧团体,并成功出演了话剧《盲》以及《改良医院》等,受到了学生和民众的欢迎和喜爱。[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56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