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剧猫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肢体语言在音乐剧《猫》中的呈现 1
(一)人物塑造中的呈现1
(二)作品情感中的呈现2
(三)舞台效果中的呈现3
二、肢体语言在音乐剧《猫》中的运用策略 3
(一)与歌曲演唱的融合3
(二)舞蹈形式的运用4
三、音乐剧《猫》对训练肢体语言的启示 5
(一)加强观察与模仿的练习5
(二)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5
(三)注重基本功的训练6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音乐剧《猫》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引言
音乐剧《猫》是音乐剧舞台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是韦伯以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的儿童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为原型改编而成,尽管取材于儿童诗,但其自1981年首演之后的近二十年里总共出演了7485场,成为百老汇最大的音乐剧。《猫》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是因为该剧不但具有强盛的商业性及经济投资,在艺术上更是拥有一流的音乐创作、化妆造型、服装舞美设计以及演员深厚扎实的表演功底,尤其是剧中独特的肢体语汇,更是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审美愉悦。[1]该剧大量的肢体语言也为作品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日后各大音乐剧借鉴的典范。
肢体语言在音乐剧《猫》中的呈现
肢体语言在音乐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剧《猫》中共有三十多只猫,英雄猫、天真猫、肥胖猫等,尽管种类繁多,却能给观众过目不忘的感受,这里将对剧中肢体语言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一)人物塑造中的呈现
每一部音乐剧作品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物组成,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年龄、背景、
职业、性格、爱好等等,不同职业的人物又有着不同的动作形态,所以要塑造一位人物首先是从外在形象上入手。在音乐剧《猫》中,人物形象由人变猫,而猫的肢体构造与人类大相庭径,要在肢体上有很大的突破,就必须在透彻地了解猫的肢体构造之上创造性地探索人类能所达到的近似于猫的极限。[2]猫的体态特征是体形优美,尤其表现在猫爪和尾巴上,猫的动作敏捷轻巧,走路时喜欢四肢交叉前进,身体随之扭动,猫的性格表现为好奇心重、胆子小、常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中。这些猫的典型特征都以肢体语言的形式体现在剧中,相对于音乐剧中的台词和声乐部分,这是最具有直接性、感染性、娱乐性的表现方式。在开场的〈Jellicle Song〉中,这是猫们的第一次登场,四周一片寂静,所有的猫们以四肢着地的状态,缓慢而小心的爬向舞台中央,它们不愿意将肚皮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充分展示了处于高度警惕的人物状态。随着对场地的熟悉,猫们由四肢着地逐一变为站立,肢体动作中改变为将猫爪向观众打开并肆意的挥动着,展露出胸膛,暗示着由警惕到放松的状态。接下来的一段舞蹈中,主要以大跳、踢腿、旋转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为主,由敏感、孤僻、冷漠转变成自信、热情、骄傲的猫形象。在这段将近十分钟的开场舞中,虽然剧情还未展开,但在观众心目中已经将由人扮演而来的猫们转变为真实具体的猫们,这使得音乐剧《猫》打开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对各个猫的形象塑造,比如说剧院猫Gus,曾经是剧院里的风云人物,由于年事已高,出场时步履蹒跚,目光呆滞,四肢僵硬,身患中风导致双爪不停颤抖,需要在搀扶下前进,这些肢体语言与它口中所描述的当年风光成为鲜明对比。可见猫如人的一生一样,有豆蔻年华还有风华已逝。再比如说邪恶猫Macavity,它是剧中唯一的反派人物,它的出场则以张开血盆大口的夸张面部表情,包括由它带来的黑衣猫们都是以张开大口,高举猫爪作为核心肢体动作,表现其疯狂、恐怖的形象。
但要塑造出一位生动真实的人物,不仅仅是把握好外在形态的刻画,还要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情感,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人物。没有内心活动的人物就是一个假人,假人在那里表达悲痛、欢乐,从头至尾都让人感知到的是一种姿势和手势的语言,只能成为一种狂暴的表现力。[3]在衣衫褴褛的魅力猫Grizabella出场时,成年猫们相继躲起来,只有小猫敢于伸出一只猫爪,一点点挪动步伐,小心翼翼的想要触碰靠近它。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发现小猫的内心是对魅力猫感到同情的,并试图给予它关怀的心理,丰富了小猫天真单纯的个性。而成年猫的反应则是迅速将小猫拉回,还回头向魅力猫做出了恐吓的表情,内心一面对小猫充满了母性的担心,一面又是对魅力猫的嫌弃讨厌,可见成年猫是富有心机的个性,且充满母性的情怀。当长者领袖猫Deuteronomy即将出场时则表现出与魅力猫截然相反的情形,所有猫们抬起头,都伸出双爪,四处寻找,当领袖猫走上台时所有猫们的反应则是跪在地上争前恐后的想拥住它,可以看出猫们一致认为领袖猫的形象是光辉的,它能够决定谁被选为重生猫,所以内心充满向往和崇拜,希望能够得到领袖猫的青睐。这些肢体动作看似十分简单细微,但试想如果在这里省略掉这些动作,观众们仅仅从装扮和歌词中大致了解这是一只落魄的猫,却不能引起观众发掘更多的感受,那么就无法感染到观众的情绪。可见在表演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比较难以捉摸的抽象概念,外部形体动作是以心理活动为依据的,而心理动作必须通过外部形体动作来体现。[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5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