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浅析电影钢琴家中的艺术特色【字数:10498】

2024-11-02 10: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钢琴家》是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由波兰斯基执导的一部有关战争的影片。影片于上映同年也就是二〇〇二年在戛纳电影节荣获金棕榈奖,转年就再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及最佳影片提名等。本片的艺术特色是它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本文试图从电影镜头、影片中的肖邦钢琴曲、电影的叙事风格及导演和演员在影片中突出的表现来赏析《钢琴家》这部电影。通过学习此部影片,让我们在表演的研究之路有了新的认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风格1
(一)纪实化的镜头语言1
(二)对比手法贯穿影片3
(三)电影独特的叙事手法4
二、电影中的经典钢琴曲配乐6
(一)经典钢琴曲对电影发展的推动6
(二)肖邦钢琴曲对主人公命运的渲染烘托7
三、电影《钢琴家》中的表导演探索7
(一)《钢琴家》导演中的导演语汇.......8
(二)《钢琴家》中的表演手法.........................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图12
图23
图33
图44
图54
图64
图74
图84
浅析电影《艺术家》中的艺术特色
引言
电影《钢琴家》于2002年问世,影响了世界影坛至今。影片中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和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多次运用经典名家的钢琴曲使得整部影片充满音乐艺术的魅力。但此影片中的音乐又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观众的音乐素养,它们承上启下地贯穿全剧,是主人公情感的延伸,也代表着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声。另外影片独具匠心的讲故事的方式,以及导演波兰斯基选择使用纪实化的清冷镜头,还有多次使用的反打手法等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大亮点。[1]
一、 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风格
(一)纪实化的镜头语言
《钢琴家》这部影片是根据著名犹太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述改写并由他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犹太人们所带来的灭顶痛苦,同时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描写席皮尔曼是怎样在那样恶劣又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下去的。一般在提到纪实电影时,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黑白影片,看起来更为严肃写实。而导演虽然把影像处理成彩色,但仍然使用主观纪实化的手法来处理叙事结构和拍摄的镜头语言。[2]在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具有激烈冲突的场景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第一视角,也就是眼睛所来观察到的,整部影片都未出现经过雕琢的画面构图和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画面。整部影片的镜头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隐忍并且克制,导演一直在用旁观者的态度来冷静地记录着。电影的镜头十分清醒,却也十分注重细节。镜头轻轻扫过席皮尔曼略带忧郁的面容,又转向横尸街头的的一具具尸体,不需要对白和旁白,只在一旁观看着生命在瞬间的凋零。影片中出现很多幕令人记忆深刻的画面,都是在向世人传达曾真实存在过的悲惨世界。
因为本片是以席皮尔曼曾经历的真实过往为依据,所以导演波兰斯基在影片中的调度镜头和演员在影片中的表演,都保持着一种极度冷静客观的风格,这也是导演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影片中亦并没有过度使用蒙太奇等镜头手法,所以这部影片也是被广大观众称为导演波兰斯基众多作品中最不煽情却也最感人的一部作品。
本片的镜头语言不同于导演波兰斯基之前惯用的黑色系主题风格。作为一部揭露罪恶行径的战争影片,导演大胆尝试了明亮风格。[3]这种大胆的尝试可谓是非常成功,恰恰能将纳粹的罪行揭露在阳光之下,公之于众。
影片的镜头和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十分相似,也正是这种冷静客观的镜头才能对德国侵略者的残酷表示无形的呵斥。在这种镜头下衍生出许多幕令人记忆深刻的画面,如图1的长镜头大批犹太人被迫全家老小拎着行李排队准备进入集中营,再如图2上帝视角俯拍的德国军兵让犹太人快跑,可怜的犹太人怎么也跑不出德国兵的猎枪,逐一倒在了路边。图3是德国兵要将集中营内的犹太人塞进火车准备送往新的地点处置,不管孕妇还是老人统统像货物一样被使劲塞进火车里。关上车门的瞬间不禁让车内的犹太人和荧幕前的观众都心生绝望。这样看起来十分压迫,令人不得一丝喘息的镜头在影片中出现过很多次,令人不得不痛心,在战争中的平凡人们总是承受着怎样的痛苦。生命显的脆弱不堪,前一刻还鲜活生动的表情瞬间便被凝固在了德国兵的枪下,毫无理由的,毫无迟疑的就被结束了。
/
图1
/
图2
/
图3
(二)对比手法贯穿影片
许多导演在拍摄影片时为了使情感表达更为直观都会使用对比手法。[4]为了更直观展现战争前和战争后不同的华沙,让没有体验过战争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这场世界战争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导演在影片中大量使用镜头的对比:场景和地点甚至角色和物体都是同样的,但却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了不同变化。
图4是电影刚开始时使用的黑白仿真历史资料片中的一段影像。1939年平静而优雅的华沙街道,路边有聚集着野餐的人们,有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还有自犹奔跑的孩童。阳光洒落的街道中心俨然竖立着一尊单手指向远处的耶稣雕像令我们记忆深刻。图5还是影片开头那尊雕像,不同的是此时大量德军入侵华沙,一列列士兵占据了本该是人们自由活动的街道。此时再看耶稣雕像手指向前方仿佛有一种德军势力不可抵挡的意象。和图4比较,画面中出现了一些德国军车。好像画面被耶稣雕像分成了两块:一边是占据画面大半部分的德军,另一边是数量极少的华沙民众行走在路边。此时没有背景音乐,只有德军响亮的脚步声,令人可以直观感受到华沙人民当时的压迫感。
图6已是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镜头再一次回到了耶稣雕像,不过此时周围的景象已经大不相同,宽阔的街道已经消失在战争中,到处是炮火摧毁的建筑,只有这尊耶稣雕像能够被依稀辨认出来。导演波兰斯基利用这尊标志性的建筑耶稣雕像,在影片中不同的时间点反复出现,不用任何只言片语便巧妙地形成了非常直观的对比,人们所受到战争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