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味儿元素在窝头会馆中的呈现【字数:15210】
目录
引言
《窝头会馆》演出至今有十余年了,由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的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窝头会馆》在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与价值,最大的成就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主旋律戏剧的地方,它在具备主旋律戏剧一贯的正能量的同时,不会丢失掉剧情的深度。它不会一味地高呼口号,反而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艰辛赤裸裸的展现在你的面前。而且本作也很好的将艺术性和商业性进行了融合,在当时首映中赢得满堂喝彩,票房大卖,为主旋律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方法和建议。
学术界对《窝头会馆》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京味儿话剧语言、小人物视角、京味儿话剧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会从京味儿元素的三个方面来分析《窝头会馆》,分别是京味儿语言、人物形象和京味儿文化。首先是京味儿语言,京味儿语言是京味儿话剧最突出的特点,它不仅是北京的方言,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亲和力,同时也如学者褚云侠所说的:“京味儿话剧的语言是最能维系文化情感的,背后隐含着北京人的文化心理与生活态度。”[1]京味儿语言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体现。第二点是从人物设计方面分析,小人物视角进行编创是京味儿话剧的一大特色,所以剧中的底层小人物们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动荡,也更加具有普遍性。剧中每个人物的形象也都充斥着老北京的特质,值得挖掘分析。第三点是京味儿文化,《窝头会馆》是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变革的一部作品。市井小人物是最能反应时代和社会动荡的一个群体,通过窝头会馆中的小老百姓的生活百态,更真实的还原了当时北京的文化生活以及时代的变迁。同时《窝头会馆》在作者刘恒的笔下,将京味儿语言更加趋向粗俗、油滑,尽显底层市民的鄙俗气,“贫”这是《窝头会馆》中京味儿语言独有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体现。
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从京味儿话剧的语言特点、京味儿话剧的小人物视角、京味儿话剧的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2.1 京味儿话剧语言特点
众多的学者对京味儿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从文化认同感的角度来说,在文章《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京味儿”话剧兴盛的原因》中认为最能维系情感的语言之一就是京味儿语言,京味儿语言在纸上的呈现和舞台上的呈现是有区别的,因为京味儿语言对于吐字发音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对于京味儿语言的感受最好的形式就是话剧的呈现方式。[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1]学者谷海慧则认为京味儿语言更多的是文学上的呈现,她认为京味儿的“神韵”是礼仪、民俗以及北京话,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2]还有学者从时代角度来分析,学者黄益倩认为纯正的京腔京韵能够将时代感和地域感更好的突出,突出北京人民生活的真实一面。[3]在文章《以史为鉴,史中觅诗——浅谈《窝头会馆》的艺术精神》中有说道“剧中通过小人物的各种生活的表演,展现的是在那个时代北京人民的真实写照,是时代中最真实的声音”。[4]
除此以外,还有些学者对京味语言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学者刘艳娇认为,通过京味儿语言可以感受到许多具有老北京代表性的元素,这比用普通话更有代入感,同时剧中的儿化音的使用也不仅仅是京腔,也塑造了许多只有北京话中才存在的词汇以及潜台词。[5]外国学者Escalera Sergio在文章中也将几个国家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对比,从中寻找语音语调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改变。[6]学者王永涛在《话剧<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分析》提出“普通话作为官方的主流话语,在剧中不使用普通话,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多官方的反叛。增加了地域亲和力,也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也刚好成为了对官方语言的一种弥补。”[7]在文章《去雅从俗的“京味”话剧<窝头会馆>》中则是将优缺点都进行了总结,首先总结了京味儿语言的一大特点“贫”,贫嘴已然成为北京人的一大标签,也是下层人民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用这种方式还发泄生活的压力。这种形式在舞台上极具表现力和爆发力,但是同时,高涨的语言听多了也会让人感到疲惫,语言过度膨胀也容易不被观众接受。[8]学者张清也认为因为北京演讲有很多夸张的地方,北京人自然是天生能说会道的形象便深入人心,那么(北京人)看起来很圆滑很贫嘴。[9]
2.2 京味儿话剧的小人物视角
京味儿话剧的从小人物视角进行描写也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在小人物视角方面学者们都众说纷纭,下面对学者们的学术观点进行总结分析。
小人物视角的起源刘彦君认为是从老舍的话剧《茶馆》开始,开辟出了小人物视角写作的先例。[10]外国学者Barry Schwartz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市井小民能够最真切的感受着时代的黎明之前那最沉重的黑暗。这些人在绝望之余对未来又怀着深深的期待与憧憬,光明到来之时他们也会是最先感受到的。[11]而小人物也是最能展现出希望的一群人,在《窝头会馆》中“非人”的时代他们展现出了人类的赞歌。[12]学者麒台从话剧《窝头会馆》中总结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表现相比于领袖英雄,更充分的展现出了新中国到来的必然性。[13]也有学者认为各个阶层身上都有京味儿的体现“‘京味儿’是一种特殊的气质,它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因此它不仅在衣冠楚楚的文化名流身上有所体现,同时在普通底层的人民中,也可以体现出他们的风度,在底层者的身上也能展现出坚守中庸适度的人生准则,而这样一个整体所体现的才是完整的京味。”[14]学者梁亚茹泽指出了小人物视角的用处:“人所必需的物质的需求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困境,而剧中人物的社会关系交织形成成命运的困境以及情感的双重困境。”[15]
2.3 京味儿话剧的发展前景
从《茶馆》这部第一部京味儿话剧的出现到如今,京味儿话剧一直都在延续在不断的发展。在传承京味儿话剧这个角度,分成了两种观点,一个方面是批判如今的新兴京味儿话剧中的京味儿流失,另一个角度是对往后京味儿话剧的建议以及展望。学者张彤在《京味儿话剧世界里的轻与重》中指出:“现今的京味儿话剧,彻头彻尾地在仿照《茶馆》。现今的京味儿话剧也多标榜人生况味,有些过于肤浅了。”[16]就连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对剧院的情感如此深厚的人,他都曾说过:“我希望剧院里有不同风格流派的戏剧出现,我一直认为北京人艺保留风格的做法是不行的。”[17]学者张彤认为京味儿话剧如今陷入了剧荒的状态,现在不该继续创作没有营养的剧本,应该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18]还有学者相信着京味儿文学的未来,他认为:“京味小说的前途,不管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怎样的消失,几千年来北京文化对北京人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影响,就像北京人继承祖先的血脉一样,一辈一辈的传承下来, 这种文化性格也是区分北京人和其他地域人的不同之处, 因此京味小说并不会因传统发生场的消失而失语。”[19]也有学者认同这个观点,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互相促进的。[2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