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茶馆的民族化呈现与启示以197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本为例【字数:18468】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2.1《茶馆》的剧本主题 2
2.2话剧《茶馆》的导演构思 2
2.3话剧《茶馆》的表演艺术 3
2.4话剧《茶馆》的民族元素 3
第三章 《茶馆》剧本的民族化特色 4
3.1揭示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4
3.2缅怀被葬送的民间文化 4
3.3展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5
第四章 话剧《茶馆》导演构思的民族化呈现 7
4.1“写意”的人像展览式结构 7
4.2身临其境的民族器具配乐 7
4.3“起承转合”的戏曲式舞台节奏 8
第五章 话剧《茶馆》中表演艺术的民族化创作 10
5.1结合戏曲与斯氏体系有机创作 10
5.2人物形象塑造蕴含的戏曲元素 10
第六章 话剧《茶馆》中民族元素的应用 14
6.1北京方言的使用 14
6.2传统戏曲的京韵白语言 15
6.3民间曲艺数来宝的运用 15
第七章 话剧民族化的启示 17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9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4
论话剧《茶馆》的民族化呈现与启示
——以197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本为例
摘 要
1957年,《茶馆》一经出版后就声名鹊起,继而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名作。著名剧作家曹禺夸赞它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直至今日依然被时常提及。197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茶馆》,并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它凭借高超的艺术手段大放光彩,自此它便成为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里程碑。《茶馆》共有三幕,它展现了三个时代背景下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它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京的民间民俗和风土人情,而且还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生活的困苦,缅怀了被葬送的民间文化。本文将由浅及深,尝试探究197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本话剧《茶馆》的民族化呈现,分别从剧本的民族化特色、导演构思的民族化呈现、表演艺术中的民族化创造、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民族元素的呈现等角度深入分析该话剧。同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2005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本话剧《茶馆》作比较,得出相关的结论,最后总结和概括其带来的话剧民族化的启示,提出对当代话剧民族化的建议与未来展望。
引言
中国的戏剧作品要具有民族化的特征,它就要满足融合西方话剧与中国文化的特点。艺术家们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本民族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手法、艺术形式等等,使得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而且也能准确地表达出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或者感情,这样的作品就具有了民族的气派或风格。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具有民族特色的话剧的表达和内涵也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详细分析经典作品来获取创作的经验,建立创新的基础是提升话剧民族化的第一步。学习和吸收前辈的艺术手法,再进行有效地创新,《茶馆》作为独树一帜的话剧民族化作品,无论是剧本写作,还是话剧演出,它都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融合并表达出来。本文将以197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本话剧《茶馆》为例,从剧本、导演、表演、民族元素的应用等角度深入探讨该话剧的民族化呈现,概括以上分析带来的启示,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和未来的展望。通过分析《茶馆》,对从事导表演舞台艺术的从业者而言,不仅树立了话剧民族化创作的信心,而且对其创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茶馆》的剧本主题
《茶馆》剧本主题总是被多角度进行解读。学者周光凡指出:“《茶馆》的主题是对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的凭吊。”[1]学者洪忠煌也指出:“《茶馆》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受迫害者从自己惨痛的一生中省悟到自身的弱点,而在临终前完成了扬弃自身弱点的自我否定。”[2]学者蔡爱国在文中写道:“这部作品展现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3]三位学者都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讨,他们均立足在剧作家写作背景和剧本发生背景的角度下,对国民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解读。
2.2话剧《茶馆》的导演构思
关于《茶馆》导演构思的研究,焦菊隐曾指出:“这种埋葬旧时代、热爱新时代的感情,我同老舍先生这样五、六十岁年纪的人体会得更为深切,演员们也有所体会。”[4]夏淳也指出:“埋葬旧时代是主题,所以撒纸钱的结尾是最好的。”[5]在音响效果方面,学者房长永指出:“在《茶馆》中,音响效果的介入和处理引出了人物出场、烘托了人物心理活动。”[6]在舞美设计方面,学者房长永又指出:“纸条被一幕幕地加大,这种变化与王利发被各种势力层层压迫甚至走上死路是相适应的。”[6]该剧舞台设计王文冲在座谈会上指出:“导演要求强调空间大的感觉,再设法突出主要人物的地位,所以八张桌子的制作上是不一样的。”[7]在导演构思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结合传统文化来烘托气氛、推进情节。学者永田靖在文章中写道:“话剧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互动、挪用,谈判和重新谈判方式,将传统与新的不同途径交织在一起。”[8]韩国学者金钟镇指出:“焦菊隐导演他对中国戏剧传统进行了解构和选择性的利用,而不是神化。他在自己的戏剧《茶馆》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戏剧。他通过呈现内在的节奏,有效地将现实的口语表演和不现实的元素结合在一起。”[9]所以,两位导演在吸收斯氏体系后,结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来创作。学者洪忠煌指出:“焦菊隐在《茶馆》中运用了斯氏体系与戏曲精神,这种结合是 “适度”的。”[10]焦菊隐先生也说过:“话剧表演主要是吸取戏曲表演方法的精神。”[11] 夏淳导演在这部剧中是斯氏体系的严格贯彻者。学者朱青采访夏淳后写道:“这个剧本要演员实在地感受,恰如其分地表现。剧中激情的场面很少,但人物的态度鲜明。”[5]综上所述,两位导演的构思可谓是细致入微、切实可行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