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明伦现代川剧潘金莲的创新性【字数:16870】
目录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川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从1982年“振兴川剧”的口号提出之后,现代川剧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剧作家涌现,魏明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现代川剧以独特的手法与特征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命运,更加注重刻画人物心灵,在舞台表现方面也有所创新。余秋雨先生认为魏明伦是一位依靠自己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跨过了“大匠之门而向大家挺进”的剧作家。
魏明伦先生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加上生处在复杂多变的年代,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作品。戏曲界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而魏明伦俨然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他不甘屈人后,有着“吾辈不下地狱,戏曲难上青天”的豪言壮志。魏明伦出生于1941年农历八月十月,四川自贡。他自幼家境贫寒,仅读了三年书就开始学唱戏,在唱戏之余,他自修诗词歌赋。魏明伦先生创作出了《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等优秀作品,不仅塑造出了一系列的人物,还对传统戏剧大胆突破,在继承传统川剧文化的同时,又在戏剧主题和内涵中不断深入挖掘,为振兴川剧树起了一面旗帜,同时也为中国戏曲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作品《潘金莲》将传统川剧特色与西方现代表现形式结合,塑造出全新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样貌。1985年10月,荒诞川剧《潘金莲》在自贡市艺术节上首次演出,之后《潘金莲》的热度很快就从自贡的剧场向全国辐射。1987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发行《潘金莲》单行本、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全文刊登《潘金莲》英译本,国内各大学也纷纷将《潘金莲》收到当代文学史或者教程中。《潘金莲》走红海内外,同时也引发了评论界、戏剧界的大讨论。巴金、吴祖光、曹禺、萧乾等热烈支持,而姚雪垠、林默涵等强烈反对。“评论最多,冠盖川剧;褒贬不一,毁誉交集;褒多于贬,誉大于贬。”魏明伦这样概括当时的讨论。本课题将深入探讨魏明伦戏剧《潘金莲》中呈现出来的戏剧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合特征,对当下的地方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1川剧的起源和发展
川剧,于民国初期逐渐兴起,当时人民将其叫为“川戏”。后人们研究川剧,还有认为其向上可以追溯到南宋晚唐时期。唐代川戏影响颇大,甚至被戏称“蜀戏冠天下”。明清时期,川剧开始慢慢发展,在四川云贵地区盛行。川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剧很多故事来源于历史小说,三国、水浒、包公等一些小说故事,在傅崇榘所写《成都通览》就有上几百个,可见当时流传之广。在清朝之后,在制度改良,思想融合冲击的背景下,四川川剧的数量十分可观。同时,一些倡导社会风俗变革,宣扬爱国主义等举办被推上主流,最后也成为川剧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晚清至民国,为川剧大量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川剧也参与了爱国救民的活动。通过对川剧的演绎以及剧本的创作,歌颂抗战烈士,反对卖国求荣,当时在川剧舞台上还加上了大量的神仙侠士,破案的题材,同时,舞台布景也在创新,增加了光、声、布景等,使舞台更加引人入胜。[1]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政府发表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于是大量戏曲被整理收编。社会变革,有过多新剧目创作发展。改革开放后,川剧被大众广泛认可,走入了成熟的阶段,一批批优秀经典的曲目再次被拉上舞台,如沈铁梅的《金子》、田曼莎的《死水微澜》等。一个个优秀的剧目以其优秀的剧本唱腔,独特浓郁的文化特色,精心的制作和时代背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推动着中国川剧文化的发展。[2]
1.2川剧的艺术特色
川剧融入四川特色文化,反映生活,生动活泼。在川剧不断地改进发展之中,川剧创造了大量特殊的表现方式,比如说变脸、杂技等,非常新奇。其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杂技表演以及高腔音乐。
变脸是川剧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技能。通常非常受到观众喜爱,能够很好的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一般分为抹脸、吹脸,贴胡子等等。[3]抹脸是通过油彩先将其涂抹到脸上特点部位,然后表现的时候直接用手掌一抹以达到变脸的效果。吹脸是采用粉末状的色彩在表演时通过与演员的配合吹到脸上来变脸。慧眼,是根据神话传说,在靴子上贴上道具,踢腿到前额,来实现打开慧眼这一动作。其次还有吐火、藏刀等等,这些需要技术来增加川剧表演趣味的一些动作也是川剧受到人们喜爱的一重大原因。[4]
川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其唱腔。唱腔是通过物种不同声腔组成的,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高腔是川剧明显区别与其他声腔的一种,通过与四川方言,民间一些歌曲号子等融合提炼形成的。结构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既有激烈高昂也有温婉抒情,形式自由,曲调丰富。帮腔在其中起到了烘托氛围,丰富人物情感的作用。[5]
1.3川剧的文化价值
川剧是国内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合时代背景逐渐发展到今天,成为独特的一个文化标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子。[6]川剧剧目数目丰富。这与其源远流长的传承以及十九世纪的背景有关。[7]在这三百年中,川剧既显示了往日的历史与文化,也融合了民间特色。四川方言,多以幽默高亢的风格展现四川人民独特开朗的性格。同时,川剧的含义深刻,情感丰富。体现了许多人物或小或大的人间百态。
在今天,文化百花齐放,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川剧作为戏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独特的文化氛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作为新的继承者,应该学会发现川剧的美,传承其内涵与剧目,促使戏曲的新发展。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研究概况
本篇论文主要分析魏明伦代表作《潘金莲》的创新性。为了总结川剧《潘金莲》的艺术特色及学者的不同评价,通过“中国知网”,搜索“魏明伦”、“川剧《潘金莲》”等关键词,选择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文献31篇,研究跨度从2000年至2020年,并略微延伸到现代戏剧和荒诞派戏剧,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完成本篇文献综述,有利于我们更为透彻地了解魏明伦川剧《潘金莲》。现有关于评论《潘金莲》的论文有《关于川剧<潘金莲>,和它引起的一点联想》(刘宾雁)、《赞川剧<潘金莲>》(吴祖光)、《关于潘金莲》(黄裳)、《潘金莲性格论》(张云初)、《道是荒诞实正经》(萧丁)、《话说川剧<潘金莲>》(胡伟明)、《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沉反思》(胡邦炜)、《川剧<潘金莲>的失误与趋时》(张治和)、《荒诞川剧<潘金莲>的荒诞之处》(孔建)、《千年铁案后的“菲勒斯中心”话语一一川剧<潘金莲>男权文化批判》(张兰阁)、《从<潘金莲>谈戏剧改革的整体意识》(何农)等。这些论文都是针对《潘金莲》剧作,或分析其内容,或分析其艺术特色,或分析人物性格,或阐释戏剧改革意识。这些文章都是《潘金莲》剧作上演不久所作,距今已有几十年历史,对具体作品的某一两个方面的评价都有独到的见解,但缺乏对剧作《潘金莲》的全方位观照和整体把握,对《潘金莲》的国外研究也很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