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姜文经典电影让子弹飞的艺术语言

2021-05-28 22:4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论文从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为例,通过对该影片艺术语言的叙事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喜剧语言、黑色幽默、电影音乐)和艺术语言的运用(突降、曲解、反复)三大部分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影片艺术语言的精彩之处,并阐述了影片如何通过艺术语言的应用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艺术氛围的渲染以及思想内涵的升华,进一步完成对这部经典喜剧的深刻认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让子弹飞》中艺术语言的叙事模式1
(一)开端在艺术语言的运用 1(二)发展在艺术语言的运用2(三)高潮在艺术语言的运用2(四)结局在艺术语言的运用3
二、《让子弹飞》中艺术语言的独特性3
(一)喜剧语言在电影中的运用3
(二)黑色幽默在电影中的运用4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5
三、《让子弹飞》中艺术语言的运用5
(一)“突降”在艺术语言的运用5
(二)“曲解”在艺术语言的运用6
(三)“反复”在艺术语言的运用6
结语7致谢8参考文献8
分析姜文经典作品《让子弹飞》的艺术语言
引言
作为演员的姜文,无可厚非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公众熟悉的国内一线演员,从演技到风格令国内外的导演青睐;而作为导演的姜文,他的身份界定上似乎从未被归类。姜文出生于六十年代,从其年龄上的考虑曾经有学者处于研究的需要,简单地将他视为“第六代”导演,但是随后就有人出来反驳这一观点,认为“第六代”这一界定有失偏颇,主张将他归为“新生代”。但是仔细分析,姜文的作品承载着这些特点,但是还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手法。正如姜文本人所说,“做出来的电影自然是比我当初想的更好了。我总有这种感觉,看我电影第一个完成拷贝的时候,好像这电影不是我拍的。
2010年,《让子弹飞》——他的又一部力作从天而降,从上映期起就受到影迷的追捧,票房突破七亿,可谓是名利双收,从电影艺术本身来讲,一时间成为中国电影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在学术界也引起广泛讨论。有很多电影学者对《让子弹飞》做出高度评价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甚至将其视为姜文创作史上的小高峰。
本文从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表征为例,分析姜文在《让子弹飞》中的艺术语言的运用,通过对于《让子弹飞》的深层分析,进一步完成对于姜文的《让子弹飞》这部力作的深刻认识。
一、艺术语言的叙事模式
艺术语言是指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作为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法,是作品外在的形式和结构。“艺术语言的叙事模式是影片的脊柱,并兼备确立影片基本风格的重要作用,只有更为详细的事件安排和更为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一个故事。”[1]《让子弹飞》的主要内容是买官的马邦德携妻子去上任,路上遭麻匪劫持,为活命与麻匪头子张麻子达成协议,由张麻子假冒县长一职,马邦德扮成师爷,共同前往鹅城谋财。在鹅城遇见地方一霸黄四郎,双方经过多次冲突,最终以张麻子凭借智慧除掉黄四郎告终。在叙事模式上,导演摒弃了以往复杂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简单的因果式线性叙事模式,以时间为链条,以事件因果关系为推动力,围绕单一线性事件展开,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大部分。
(一)开端在艺术语言的运用
影片大体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故事情节,开篇伴随一曲《送别》的歌声,故事拉开帷幕,马拉着火车出现在观众的视野,车厢内欢歌笑语,马邦德带着夫人去上任,而车厢外是等待着劫持火车的麻匪们。随着几声砰砰的枪响,故事情节发展的平衡状态被突然打破,冲突由此产生。张麻子那句“让子弹飞一会”,使故事的开篇在暴力的色彩中充满了荒诞与幽默感。
张麻子没有劫到财,而马邦德一再表明“进城就能有钱”,让故事情节有了顺水推舟的发展,张麻子决定鹅城走一趟,至此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在张麻子的逼供与马邦德的招认中,初步展露了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个精于算计、步步为营,一个贪生怕死、善于逢迎。这里马邦德强调的“进城就能有钱”也是对故事背景的交代,民国时期官匪勾结、恶霸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形态。
张麻子一进城就枪杀“麻匪”,制造了紧张的气氛,也挑起了更大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张麻子与马邦德之间的矛盾是围绕着财展开,而张麻子与黄四郎之间的矛盾则不仅是财,还有权力的抗衡,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演化,推动着情节向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在故事的开端,主要角色已相继出现,而且人物形象有了丰富的变化,人物内涵不再单一,原本是麻匪头子的张麻子成了鹅城县长,原本是县长的马邦德成了师爷,而黄四郎也有了真假之分。
拉康的镜像理论表明,“自我的构建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自我通过与该影像的认同而实现。”[2]从本质上来说,镜像过程是对主体的重新认知过程,在影片中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张麻子的镜像是县长这一身份,马邦德的镜像是师爷这一身份,杨万楼的镜像是黄四郎这一身份,而黄四郎的镜像则在电影结局部分体现,他说“我成了替身”。
(二)发展在艺术语言的运用
影片对于矛盾冲突的彰显是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六子的死是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由六子的死引出了鸿门宴。鸿门宴上张麻子与黄四郎第一次正面较量,鸿门宴表面是为达成两人和解而设,实则是进一步体现和加剧两人之间的矛盾,张麻子与黄四郎的矛盾围绕着财与权利抗衡进一步升级,更加尖锐。
在鸿门宴上,镜头以顺时针方向逐渐移动,形成单项运动,通过这样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张麻子、黄四郎和汤师爷三个人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特别是三个人之间微妙的互动,都通过镜头的一停一顿完美诠释出来。镜头的运用和切换不仅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尤其是张麻子与黄四郎之间的对立关系,随着情节的深入越发彰显出来。故事因果关系的表达也隐藏在镜头之中,镜头速度的变化带动了观众的心理节奏。
张麻子与师爷的冲突主要是围绕财,在故事的发展阶段也有了充分的体现,张麻子要站着挣钱,而师爷为了挣钱可以卑躬屈膝,张麻子要劫富济贫,挣有钱人的钱,而师爷无论谁的钱,能挣到就行。张麻子与黄四郎的冲突则由挣钱向权利抗衡进一步升级,从一开始城门口的迎接到六子的死有了一次重要升级,再到夫人的死进一步激化,这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也使张麻子与黄四郎的对抗逐渐由暗斗转为明争。
夫人的死让张麻子与黄四郎的关系彻底变为不死不休,“这两条命得黄四郎来偿”,引出之后的正面较量。在两次较量中张麻子和黄四郎各自出招,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人物性格愈加鲜明。黄四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张麻子见招拆招有勇有谋,特别是第二次较量更体现了张麻子的睿智与机敏。两次较量下来,张麻子与黄四郎的矛盾更加激化,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