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特色的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话剧《暗恋桃花源》双戏同台下的编作1
《暗恋桃花源》即兴创作的方法1
《暗恋桃花源》即兴创作的过程2
话剧《暗恋桃花源》双戏同台下的导演3
《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灵感源泉3
《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节奏控制4
话剧《暗恋桃花源》双戏同台下的表演4
(一)《暗恋桃花源》演员的语言特点4
(二)《暗恋桃花源》演员的肢体表演5
结尾6
致谢8
参考文献9
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特色的研究
引言
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上演于1986年,在当时的台湾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轰动了世界戏剧界,获得了多部大奖,该剧还曾改编为电影上映,剧中主要内容是两个剧组,一个悲剧剧组叫《暗恋》,一个喜剧剧组叫《桃花源》,两者在同一个剧场因为排练场地的原因产生了分歧,发生了一系列的闹剧,最后通过协商沟通,双方取得了和解,但是经过这一场乌龙的闹剧,在舞台上形成了非同寻常的艺术体验,不论是舞台上演员的表演特点还是该剧的艺术内涵,都让所有的喜爱戏剧的人们对此产生兴趣,并且去深入研究。
一、话剧《暗恋桃花源》双戏同台下的编创
(一)《暗恋桃花源》即兴创作的方法
在传统的戏剧创作过程中,常规情况下,第一步是由编剧进行剧本的编创,第二步导演拿到剧本再进行创作,第三步由演员进行最后的创作。然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赖声川推翻了原有的戏剧创作模式,他将属于编剧的任务放到了导演和演员共同去编创,导演先是列出了故事大纲,在此之后,给演员设置一个规定情境,让演员通过即兴创作,再将舞台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呈现的优秀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这种即兴创作的方法在之前的很多剧目的创作中都是使用到了这种手法。即兴创作的艺术手法是他在与荷兰戏剧导演雪云史卓克相识并学习到即兴创作的手法,赖声川对此主要解释是演员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根据即兴创作带动故事走向,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要通过演员自身去进行调整,在完成整个即兴即兴创作后,会根据记录下来的脚本进行下一步的创作,从而完成剧本的最终创作。但是在赖声川的即兴创作上还不单单是演员的即兴创作,而是需要整个创作团体的集体即兴,这就包括了导演、服装组、化妆组、道具组、音效组、灯光组等各个部门进行集体的即兴。[1]
《暗恋桃花源》的即兴创作就充满了挑战,因为他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完全不同,不是以一个地基来盖房子,二是要将两栋大楼连接成一个建筑,在盖楼的过程中要将这两个建筑放在一起,而且风格要相同,这两者的关系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火花,所以在排演这部剧的时候,赖声川都要看着自己设立的构架图,因为在演员舞台即兴的时候,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即兴,而是必须在严格的构架图中进行即兴,这对演员来说无疑难度是很大的,所以演员要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发挥其实是有一个不自由的前提在的,在这种前提下,演员自由发展,相互融合,刺激整个舞台剧的生长。所以《暗恋桃花源》中的人物在戏剧即兴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所处的环境、时代、教育背景都需要非常好的斟酌,所以在赖声川的即兴创作中,人物的设置是首要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就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性格,他在处理事情上的方式和方法,那么在戏剧中,人物是一个戏剧的根本,如果人物设置不好,那么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合理。这就会给剧组带来很大的问题,可能要将之前排练的东西删除或者全盘否定,这对于剧组无非是一个灾难,所以赖声川在创作《暗恋桃花源》的时候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人物设定上面,虽然这样会花很多的时间,但是不能有任何的假设因素在里面,举例来说,在《暗恋》一剧中,江滨柳的饰演者是金士杰,江滨柳的舞台调度,肢体,台词虽然是在即兴的创作方法下进行的,但是金士杰的创作也是和赖声川坐在剧场连续商量好几天形成的结果。[2]
(二)《暗恋桃花源》即兴创作的过程
创作江滨柳这个人物的生活背景以及的的人生经历,就要考虑的面面俱到,哪怕考虑的因素在最终的演出中用不到,但是也是要考虑到,这样才能让演员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谁,要到什么地方去。那么首先江滨柳的的人物设定第一个要考虑到的就是他的籍贯,所以最后落实到的是东北,东北哪里?他和金士杰最后通过文献资料决定了江滨柳的籍贯是吉林,虽然整个话剧从头到尾就没有出现过“吉林”这个词,但是,赖声川知道,演员金士杰也知道,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个戏就没办法做下去。[3]
那么在人物设置好以后,下面的即兴表演就要设置戏剧情节,这个也是赖声川创作的重要的环节,在上面设定好人物之后,要把这个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情节之中,他采用的即兴创作,就是在排练厅内,根据自己的构架图,根据每天排练的进度,给演员设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矛盾的所在,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个就要演员自己去根据历届去演,演成什么样,会出现什么样的舞台状况,这个导演无法预测,演员也无法预测,所有的事情,都要看最后的呈现。赖声川的这种先是指人物在设置情节的方法,符合戏剧的规律,同时也能激发演员在舞台上的即兴表演动力,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有创作经验的剧作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构思剧本的时候,性格是首要的,如果把握不住人物性格,对它把握不透,也就很难动笔写作。戏剧研究的对象是人,人一定是要具体的,但是作家他不会完全考虑到这些因素,他们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到这一点人都是具体的,在现实中来看,人都是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的人。那么完成上面的两个步骤就要通过即兴表演发生剧情,在演员了解自己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结合演员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去继续完成这个故事,当然赖声川通过这种方法创作的剧目不一定都是有很完整的剧情,即使是一个小片段,他也是要具有故事要素的。那么在完成上面的所有步骤之后,就要将所有记录下来的脚本通过二度创作整理加工成最后的剧本,然后搬到舞台上演出,他的这种即兴表演和传统的即兴表演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是在演出前的创作中使用即兴表演,而传统的即兴表演时在演出的过程中进行即兴。[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