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研究

2019-12-26 20:0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研究[20191226195423]
摘 要
江南传统的交往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丰富的实践性,同时也是丰富的历史经验的累计与沉淀。而现如今,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人际交往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人们忽略了“交往”的精神需求。很多空间在被设计时也忽略了人们交往的需求。每一个空间的存在不仅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更需要着眼未来,将设计“人性化”、“可持续化”,更好的是将它的功能价值长远化,向未来延伸。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历史保护人性设计创新利用
目 录
1. 引言1
2.现有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现状1
2.1交往空间的含义1
2.2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存在现状2
3. 影响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形成的因素2
3.1社会经济的发展 2
3.2交通的发展 3
3.3社会文化的发展3
4.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的形态及存在意义3
4.1江南传统民居公共交往空间的形态概述3
4.2典型交往空间分析 4
4.2.1亲水空间4
4.2.2中介空间5
4.2.3节点空间6
4.3交往空间的作用7
4.4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形态对现代交往空间设计的意义7
4.4.1亲水空间形态分析及其对现代交往空间设计的意义7
4.4.2中介空间形态分析及其对现代交往空间设计的意义8
4.4.3节点空间形态分析及其对现代交往空间设计的意义8
5.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留给现代空间设计的启示8
5.1人际交往关系对比分析8
5.2当代交往空间设计中的不足9
5.3如何将设计“人性化”、“未来化”9
结语11
引用文献 12
参考文献12
致谢 131.引 言
“老房子”我们总是习惯的称呼那些伴随着我们祖辈成长的古老建筑。“老”,它们在历史的车轮滚动下的确已经失去了曾经也许光鲜亮丽的外表,但,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带走它们的内涵。那些古老的传统民居,至今还在默默地散发着先辈们智慧的芬芳,透露着历史变迁留下的丝丝痕迹。传统民居,是宝贵的建筑文物,同样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对于现代都市用钢筋水泥、电子通讯所营造的交往空间,江南传统民居的邻里弄堂、市河街巷等更具人文气息,能带来更多的温情和生机。那些古老的交往空间是古老人类生活的产物,它们是那个年代人居生活的科学体现,通过对江南传统民居的研究学习,感受传统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氛,总结归纳江南水乡民居交往空间的形成,将其文化传承,同时,汲取其中的设计精髓,运用到现代交往空间的设计中。
2.现有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现状
2.1交往空间的含义
交往:因共同的活动需求,各生命体之间产生的相互接触的行为称之为交往。交往是信息流通、传递的实现途径。在原始时期,人类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通过肢体动作传递着信息,这是交往的原始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语言、符号、文字的产生使交往变得更加平凡,交往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心理学角度看,交往有愿意分享的情绪。他们同样认为交往是一个人产生的行为,或是给予或接收来自另一方的信息,观念,欲望,知识,或情感的沟通方式。交往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可能涉及常规或非常规的信号,可以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并可以通过口头的或其他方式发生。
空间:空间中,对象和事件的相对位置和方向是无限的三维程度。哲学上说:“空间”是抽象概念,其内涵是无界永在,其外延是一切物件占位大小和相对位置的度量。[1]因为此次研究的课题为“交往空间”,我们暂且把这里的空间定义为一切提供人类活动的场所。
传统的交往空间既有公共类型的交往空间,也有小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交往空间。在类似于四合院的传统建筑物中,家庭型交往空间主要满足了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和生活需求。在江南,传统的交往空间更多的则是较为大型的公共交往空间。公共,有公用的意思,受众群体当然是一切生命体。它是相对个体的群体。在英文中,公共即Public,它的原始词来自于拉丁文“Populus”,这个词又很大程度上和“Population(人口)”相似,这个看起来似乎很有趣,但这正是说明了公共存在的基础在于人,在于一切的生命体。
2.2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存在现状
目前,对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具有历史意义的江南传统特色交往空间并没有被大众所重视,对其的保护、抢修办法也没有真正的完善起来。在这种现状下,现存的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本身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无法得到体现,更不用说在以保护为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创新了。现如今,我国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尚处在起步阶段,民众的保护意识和观念也较为落后,人们对很多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仅仅停留在以留存为目的的的阶段,甚至很多地方在没有保护意识的情况下对传统建筑进行破坏和拆除。思想较为发达的地区意识到这些传统建筑在当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开发,带来的问题则是使传统建筑过分的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性和真实性,颠覆了原有的城市肌理。这些对古建筑的保护都只是空壳,传统建筑形成和存在的真谛最终会流失。
3.影响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形成的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劳动结果已经在劳动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所以已经观念的存在着。”[4]正是这样,人类的劳动正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活动,有了人,有了人类的意识,交往空间才会存在。人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交往空间。
3.1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进步,人类渐渐地学会用工具来对他们的生活空间进行改造,促使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的形成。
商品经济起源于北宋,自此,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江南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类似于《清明上河图》 所描绘的景象,以“市”为单位的商业区繁荣发展。在江南,受到河道的交通影响,更多的交往空间被灵活的应用。例如沿河成带的商业型交往空间,这种江南传统的商铺,都以后门沿河进货,前门临街营业,这样一前一后就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带交往空间。
江南农业的初步发展是在东晋和南朝之后,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又因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里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的促进了南方的生产力的发展。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越了北方,国家的经济中心也开始南迁。农业的发展也大大加速了人们对劳动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大量的铁器被使用到生活中。
手工业 ,在东晋南朝时代,养蚕 缫丝 技术进步,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 生产最多的地方。除了丝织品,江南的制瓷技术,纸的生产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而且数量很大。
江南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这一代居民对现有生活空间的改造愿望,促使了大量交往空间的形成。
3.2交通的发展
隋朝,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在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一的同时也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将南方粮食进行漕运的同时,类似于码头一类的交往空间也就形成了。也是因为运河的产生,一下子繁荣了沿河的几十座城市。这些城镇因河而生,因河而旺,这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人才也聚集于此。运输、搬运、做生意...越聚越多,交往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时尚。江南的地势平坦,东面临海,无高山阻隔,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温湿多雨,正是传统居民最适应的典型气候代表。[2]
3.3社会文化的发展
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的宗族观念。在长期的历史实际和儒学发展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族文化。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维护社会秩序,强化伦理教化。传统的交往空间必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祭祖尊先的场所——祠堂。“儒”家思想重视“礼制”,以其为主流的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体系影响着江南传统交往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最初宗庙氏族祭祀活动就是起源于儒学和儒士对“礼”的思想概念。“宗庙”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初对“礼”的表现形式,这种较为大型的交往空间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和人民对道家、儒家、佛家伦理思想的接受和弘扬。而以祠堂这种家族式的祭祀、礼仪等活动的较小型交往中心的出现,真是这种思想逐步被大众接受并慢慢深入人心的体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fzsj/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