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十年树木百年树党(附件)【字数:6252】
目 录
引言1
视频制作1
党史发展百年的精神内涵彰显1
党史发展百年之红色文化凝练2
党史发展百年之改革新篇章4
党史内在灵魂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作用5
党性精神对于中国发展的主导引领作用6
党性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双效融合7
三、总结8
四、谢辞9
五 、参考文献 10
一、引言
10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迈向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举世瞩目。
二、视频制作
(一)党史发展百年的精神内涵彰显
党史发展百年,经历了风霜雪雨与艰难险阻抗战的腥风血雨、改革开放的风雨飘摇、新时代发展的步步艰难。从东方红的第一声呐喊到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从三个代表的卓越探索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屹立崛起,每一个阶段都是充满着挑战与艰辛,但是共产党以不屈不挠、顽强坚韧的品质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底蕴深厚、思想精髓的文化内涵,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创造性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经典是集教育意义与警示价值于一身,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与深邃思想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度的启迪与警戒。该理论从时代背景出发、从科学的视角为契机,深入浅出、详尽入微、审时度势,不但为党建工作指引了方向,更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建立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石。
图一
(二)党史发展百年之红色文化凝炼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年周年之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际,我们思索红色文化的精髓与要义,中华红色文化就是一颗稀世珍珠,蕴藏着能量,也闪烁着光芒。在抗战年代,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踏着危机重重的足迹,奔向血雨腥风的战场,为了祖国的光明和自由而拼死战斗。这就是一种坚定的革命主义的精神,就像一道不息的光芒,照亮了所有的幽暗与阴霾,且是一道永恒不灭的希望之光、生命之光、民族之光。
《红色家书》里的每一封家书里都隐含着革命志士的情真与意切,但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红色家书里是充溢着别离、伤逝,甚至是永远的诀别。所以,红色家书里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更多的是一种革命主义的悲壮与红色信念的刚毅。
方志敏,一位了不起的共产主义者,在年轻时就积极投身革命,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在战斗中,方志敏同志一直以追求真理、探寻光明、寻找自由为革命的标杆。1935年1月,他被国民党囚禁在监牢。他利用国民党让他写“自传”的机会,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革命名篇。他在《可爱的中国》里写道:“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当我在读方志敏的遗书的时候,我的心灵正一点一点被这种革命主义精神所感动,所震撼。
史砚芬,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在就义前,他的心中除了对革命前途的忧心,也对家中的弟弟妹妹怀有一份沉重的牵挂。于是,在阴森幽暗的牢房里,他写了一封带着血泪的红色家书,题目是:“弟妹!今生就这样与你们作结了!”在信中,史砚芬很坦然地谈到了自己的死亡。他说自己的死不是为了一个小我,而是为了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我”。他说在自己死后,会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奔向革命的战场,为了光明和自由而拼死抗争。这就是一种坚定的革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引领史砚芬在死亡的路上视死如归、虽死犹生。史砚芬在嘱托弟弟妹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的同时,更是期望他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沿着自己的革命印记,继续扛起革命的重担。这就是属于史砚芬烈士的精神风范,虽死犹存烈士魂。
革命路上,洒下了烈士的血泪,同时也撒下了一粒不息的革命火种;抗战途中,历经多少艰难险阻,却留下了一首永恒的革命赞歌。烈士们带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没有惧怕,也没有丝毫畏缩,他就像一道锐利的光芒穿透着战争的无限黑暗。革命历史离我们已经远去,但是革命精神是永垂不朽。这种精神随着岁月的流淌,将越来越醇厚深邃,越来越历久弥坚。这种精神给我们青年一代带来的将是鼓舞,信心与希望,还有激发我们对自身劣根性的反思、审视与警觉。
图二
(三)党史发展百年之改革新篇章
一首《春天的故事》仿佛带我们回到1979年,邓小平爷爷首先在深圳特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蓝图。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推动建设和谐美丽、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到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从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精准扶贫锐意攻坚到超级稻亩产千斤,高速铁路惊艳世界;从辽宁号编队启航,神舟飞船成功对接到GDP平稳增长,国家防线不可跨越
当年的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宽广大道,同时也为中国人民开启了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如今的中国,已经具有超越卓绝的开放性、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合作精神。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伟大创举,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亚投行巨额资金的投入,正显示了中国非凡的智慧与魄力所在。中国已经具有更高远的目标与远见,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将目标聚焦于“助力发展、共同成长”。对于支持中东国家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中国可谓是慷慨豪气。这不仅赢得了友谊,更是积聚了深厚的人脉资源,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与赞誉。这样的国际主义服务精神,正是中国精神之彰显,更是中国信念之体现。正如古书上的一句箴言所示:施比受更有福。与此同时,我们也把中华文化传扬至世界各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设,正是将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智慧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华文化既是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因为文化无国界、可以达到彼此交融与凝聚;交流也是无所障碍,因为我们的内心都栽种着一粒真善美的种子。因为有了“中国自信”,我们才有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条路,从西汉开始就在书写神话。如今,在中国人的手里,将其描绘成“世界共融”的命运共同体的传奇。一个中国梦,铸就辉煌新未来;一个中国结,联结你我他的凝聚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szmt/55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