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山东鼓子秧歌”中劈鼓子”在剧目中的价值体现

2020-10-04 18:3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一、前言 1
二、鼓子秧歌中的“劈鼓子” 1
(一)鼓子秧歌的起源及其产生背景 1
(二)“劈鼓子”动作的形成 1
(三)“劈鼓子”在鼓子秧歌中的重要性 1
三、舞蹈《闯关东》中的鼓子秧歌 2
(一)舞蹈《闯关东》对鼓子秧歌的提炼 2
(二)舞蹈《闯关东》对鼓子秧歌的继承创新 2
四、“劈鼓子”在舞蹈《闯关东》中的体现 3
(一)“劈鼓子”的动作体现 3
(二)“劈鼓子”的情感表达 3
(三)“劈鼓子”的精神内涵 3
(四)促进了鼓子秧歌的发展 4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一、前言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山东民间舞蹈,关注山东鼓子秧歌。也有越来越多的山东民间舞蹈元素所编创的舞蹈登上舞台。舞蹈《闯关东》是以山东鼓子秧歌元素创作的一个经典作品,作品自从第一次登上舞台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喜爱。借助舞蹈《闯关东》中的“劈鼓子”的舞蹈元素动作来研究山东鼓子秧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材。
二、鼓子秧歌中的“劈鼓子”
(一)鼓子秧歌的起源及其产生的背景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距今天已经有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商河地处于黄河两岸,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带,雨季降雨集中,经常造成洪涝灾害。黄河的泛滥肆虐,不断地摧残两岸人民的生活,使得当地的人民根本没有办法在这里安稳的生活。环境越是恶劣,人民越是期望安定。面对着摧残自己家园的黄河水,激起了人民反抗自然的决心。人民奋起抗洪,用自己顽强的精神和坚定不移地双脚,站立在这片给他们带来无穷灾难但是又养育着自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己的土地之上。
灾后人民重新开垦土地,种植粮食,辛苦劳作,劳动人民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大丰收,怎么能不庆祝呢?人们兴奋不已,随情而动,手舞足蹈,又因贫困没有什么道具可以使用,只好拿出锅碗瓢盆,棍棒锨锄,雨伞手帕等生活工具,聚在一起又唱又跳。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步形成黄河两岸人民独有的庆祝方式,而民间艺人,让原始形态的秧歌进行变化发展,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鼓子秧歌”。唐宋时期经过各地民族文化的渗透、融合,形式逐步完善起来,很多的舞蹈套路也渐渐形成。明清时期鼓子秧歌在民间流传开来,而且形成较大的规模,每到重大的节日、庆典人们都会跳起鼓子秧歌。逐渐演变成商河当地的特有的民间文化习俗。
(二)“劈鼓子”动作的形成
起初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打击锅碗瓢盆发出声音边鼓边舞,在鼓子秧歌的发展中,民间艺术家将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把手中的锅碗瓢盆换成了鼓,把喜闻乐见的秧歌从田园搬上舞台,使得它在动作上的技术结构慢慢发生演变,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典型的山东鼓子秧歌的“劈鼓子”动作。特别是在学院派的整理中对“劈鼓子”动作元素进行发展和创新,鼓子秧歌中的“鼓”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劈鼓子”也成为了鼓子秧歌的代表性动作。
(三)“劈鼓子”在鼓子秧歌中的重要性
纵观山东鼓子秧歌表现形式的独特之处是在于它是以男性表演形式为主的秧歌,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有一种顶天立地的山东大汉形象,不仅表现出山东男性的阳刚挺拔、潇洒豪放的性格,更是对刚毅顽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气概的展现。鼓子秧歌分为不同的角色,包括“伞、鼓、棒、花”,角色的不同导致动作的不同,角色的变化又是以道具的不同而确定的,每一个角色都独具特色,但是都又不失鼓子秧歌的动作特点。“鼓”作为鼓子秧歌的最重要的道具,他传承的是的“鼓子秧歌”的精神,是鼓子秧歌的集中体现,“鼓”可以说是鼓子秧歌的灵魂所在。“劈鼓子”和“晃拧”是“鼓”的基本动律,而“劈鼓子”在形象的塑造和主题表达更容易,这时候“劈鼓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前面我们叙述了“劈鼓子”动作的形成,所以结合起来,鼓子秧歌的情感表现是离不开“劈鼓子”这一基本动作动律的。
三、舞蹈《闯关东》中的鼓子秧歌
清朝末年,山东地区人数猛增,自然灾害使得人们食不果腹主,再加上战争的迫害,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灾难,部分山东人民生活所迫,开始踏上了历史上人口大迁徙的征程——“闯关东”。舞蹈《闯关东》用舞蹈语汇向我们讲述了“闯关东”的历史史实,讲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舞蹈《闯关东》曾获得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表演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
(一)舞蹈《闯关东》对鼓子秧歌的提炼
舞蹈的传承不是一点都不变的,它并不是照着最原始的样子传下去,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汲取精髓,并且加以发展和创新。总结鼓子秧歌的“核心风格”有“稳、沉、抻、韧”四个特点,“稳”即动作要稳住,体现从容沉稳的态度;“沉”即动作要压住不要飘,体现能把所有的事情装进胸怀,不急不躁的精神,两者都表现了山东人民沉稳的性格和稳如泰山了的英雄气概。“抻”能够架起天地的胸襟;“韧”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拼搏的精神,两者即延伸,使整个舞蹈动作都在音乐的韵律之中;这些特点更是山东人民的精神写照。不论鼓子秧歌如何发展,这四种风格特点是不能被改变的。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舞蹈《闯关东》既是如此,编导在编创整个舞蹈的时候完全抓住了鼓子秧歌“稳、沉、抻、韧”四个特点进行舞蹈的编创,每一个动作都是在“鼓子秧歌”元素动作加以变化和延伸,使整个舞蹈既不会失去鼓子秧歌的特点,又具备了当代社会的审美特征。
“鼓子秧歌”元素动作的提炼,是对其传统鼓子秧歌的一种总结和认识,在原本的体态和动作的特点上进行变化。使其具有原始的意识,但又超越其舞蹈原始的动作模式,创作出不一样的但是具有鼓子秧歌元素风格的舞蹈语汇。舞蹈《闯关东》所编创的动作就是在抓住元素动作基础的同时,然后给鼓子秧歌赋予了新的涵义与生命,形成它独特的艺术内涵。
(二)舞蹈《闯关东》对鼓子秧歌的继承创新
舞蹈《闯关东》在鼓子秧歌“稳、沉、抻、韧”的特点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不再是原本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而是赋予了他新的内涵和生命,在“闯”字的引导下,每一个动作都有一种向前的力,向上的劲,动作更是铿锵有力,是由心里油然而生的表达和倾诉。
舞蹈《闯关东》用山东本土的秧歌舞蹈语汇,来讲诉这片热土上的历史事件。虽然运用的只是鼓子秧歌的动作元素,但是表现出的却不是简简单单的动作,而是鼓子秧歌的内在文化,是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的文化。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历史,都有所属的精神。舞蹈《闯关东》中“闯”的是一份希望、“闯”的是一份信念。舞蹈《闯关东》在遵循历史背景前提下,虽然以“闯”作为整个舞蹈发展契机进行编创,但是没有缺失《闯关东》的精神内涵。“闯”是一个动词,把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敢冲、敢干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闯”字就把鼓子秧歌赋予了内涵和真实的意图。
四、“劈鼓子”在舞蹈《闯关东》中的体现
(一)“劈鼓子”的动作体现
舞蹈《闯关东》主要围绕一个“闯”字。而“劈鼓子”贯穿整个舞蹈。刚开始动作缓慢音乐低沉,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不舍,突然间演员们双手抬起,身体仰天而起,然后紧接着身体下蹲向身体的后方“下劈鼓子”而且速度之快,可以看出人们对故土的不舍和太多的不得已,但是不得不离开,去寻找幸福的复杂心情;舞蹈中段到达高潮,也就是“闯”字的最核心表现,演员们从舞台的最后方蓄力抬头然后向前“闯”,他们向着前进的方向“前劈鼓子”,而且力量幅度之大,可以看出人们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而后“劈鼓子”动作铿锵有力,向着天空的方向“上劈鼓子”,每一次“劈鼓子”都富有希望,都表现了人们到关东后开垦土地的幸福感和团结的心;到最后的结尾舞蹈演员面带久违的轻松的笑容,在胸前由左上到右下“劈鼓子”,动作轻柔缓慢,表现了成功闯到关东后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和对闯关东一路的艰苦的回忆与欣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2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