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山西民间舞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0-10-04 18: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前言 1
一、踢鼓子秧歌的生态地位 1
(一)地理、人文环境 1
(二)表演形式 1
(三)风格特点 2
二、踢鼓子秧歌的流变及原因 2
(一)踢鼓子秧歌的流变 2
(二)踢鼓子秧歌流变的原因 3
三、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4
(一)生活化 4
(二)教育化 4
(三)网络化 4
(四)现代化 4
(五)社会化 4
(六)政府化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前 言
在山西,有很多秧歌形式的舞蹈表演,而踢鼓子秧歌是最典型的。至今为止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后也因洒脱的舞姿与豪放的情怀深受人们喜爱。对于踢鼓子秧歌,在舞蹈学术界,许多老艺术家很早就做了相关的研究,但并没有按体系进行划分,只是简单地对生态地位、表演形式进行归纳总结。而踢鼓子秧歌迄今为止还没有广泛流传。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大家参加娱乐活动的兴趣逐步淡化,再加上流行舞蹈的冲击,踢鼓子秧歌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都是“踢鼓子秧歌”在传承和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本篇文章中,着重地从踢鼓子秧歌的生态地位进行全方面地阐述,然后分析了踢鼓子秧歌的多种流变形式以及流变的原因,并以其艺术特征为基础探讨这一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希望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踢鼓子秧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踢鼓子秧歌的生态地位
踢鼓子秧歌形成于特定的地域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环境,不仅具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生活韵味浓郁,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气息以及这种充满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所表达,所衍生,所展现的风土人文气息。这种艺术形式的繁荣,与其生态地位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其生态地位的研究,更有利于把握其发展脉络、制定保护策略以及传播继承。
(一)地理、人文环境
踢鼓子秧歌广泛流传于晋北,其中以大同、朔州两地的流传最为集中。在历史上,雁门关外土壤贫瘠,水源欠缺,农业落后,生活以畜牧主,长期为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但又与中原汉地接壤,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两种文化的对冲地带。在这块土地上,游牧民族与汉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或交流、或碰撞,逐渐融合,形成了塞北文化。踢鼓子秧歌的形成,与民族大融合是分不开的,粗狂豪放,深受人们喜爱。
(二)表演形式
踢鼓子秧歌,主要在大型节日表演,例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等,往往伴随着当地的民俗活动来一起表演,以庆祝人们的生活美满,幸福快乐,热闹喜悦。其主要表现形式也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类别,就比如说有在广场上的表演形式,也有在街头小巷里流动的表演形式,甚至还有亲自到居民住处进行友好拜年的方式。总之,形式各类各样,让人眼花缭乱,这些表演形式也充分地展现出当地浓厚的人文情怀。每到节日前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街道都会专门布置千姿百态的花灯,搭配各种道具,从而渲染出一种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
踢鼓子秧歌的表演规模也可大可小,按其大小来说,可分为大场子、小场子、过街场子以及对耍。首先大场子表演者最少十六人,多则一百零八人,通常以水浒中的人物为扮演对象。其次小场子只需两到五人表演,主要表演有“单风朝阳”与“双风朝阳”虽说表演人数少,但是表演内容却极为精彩,使观看者更加清晰直白地理解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然后过街场子以走街串巷为主,有“天地牌”、“双出水”等,对于这种流动式的表演方式,足够引起观看者的兴趣。最后就是对耍,它较为隆重,经常以各村多个秧歌团体来进行表演合作,他们之间通常以“一”字的形状,互相穿插的形式来表演,让人看起来更加热闹非凡。这种形式的表演已经充分地融入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中了,在经过岁月的更迭,秧歌舞蹈形式的发展,已成为传统舞蹈的典型。
(三)风格特点
在古代,雁门关外为游牧民族与汉族必争之地,作为战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动荡、流离。该地区的民众,为了强健身体、保卫家园,很多都练习武术,渐而久之,便影响到踢鼓子秧歌当中。这也是踢鼓子秧歌“鼓子”动作中融入大小洪拳武术动作的原因,使人物看起来刚正有劲,形象气宇非凡。
踢鼓,肯定是以踢为主。一个字就直白的道出了踢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男角踢鼓,以脚上功夫为主,女角步伐轻盈、动作流畅,展现踢鼓子秧歌动作轻盈、细腻、柔美的风格。
二、踢鼓子秧歌的流变及原因
踢鼓子秧歌具有极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动作风格独特,极具民族特色,发展至今日,形成了诸多流变。对其流变及原因的深入了解,更有利于我们对其发展与传承的研究。
(一)踢鼓子秧歌的流变
踢鼓子秧歌,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一种发展中的艺术。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发展,当前主要向广场型、教学型和演艺型三个方向流变,具体如下:
1.广场型
乡村田野,是踢鼓子秧歌传统的表演场所。当前,随着经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济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它己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街头表演,而是逐渐转变为一种广场娱乐健身方式。踢鼓子秧歌广场型的转变,形态发生改变,传统艺术形式中高难度的动作,如武术,大多都已丢失,从而使初学者更容易学习。
2.教学型
由于人们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越来越重视,山西省内相关院校的工作人员和舞蹈工作者也着重开始对本省内一些传统舞蹈形式进行研究与整合,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播它们。在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之后,:相关人员选择、创作踢鼓子秧歌舞蹈形态,并且向教学型开始转变。不仅扩大了舞者范围,而且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踢鼓子秧歌的魅力所在。
3.演艺型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舞蹈艺术形式,踢鼓子秧歌原先是庆祝重大节日的民俗舞蹈。可是在历史潮流的不断冲击之下,它已经开始朝着不同的形式转变,在一些晚会,一些较为普通的节日演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踢鼓子秧歌从舞台性质向商业性质的转变,这不仅是一种当前传统舞蹈文化发展的体现,更是一种对其他类型的传统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如何更好更快地走入人们视野的方法。
(二)踢鼓子秧歌流变的原因
踢鼓子秧歌出现了广场型、教学型、演艺型三种类型的流变,与以下原因具有密切关系:
1.踢鼓子秧歌能够满足群众锻炼需求
踢鼓子秧歌动作幅度大、节奏感强,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正契合了当前百姓高涨的健康意识,可以为晨练群众所采用,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响应我国全民健身的号召。另外,随着人民团结服务意识的增强,也促进广场型转变。
2.踢鼓子秧歌在校园广泛开展
现如今的校园里,学生不单单是在埋头学习,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学校也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在帮助学生放松自我的同时培养了兴趣。踢鼓子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尤其是舞蹈表现形式,则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并且注重动作简单易学,幅度虽大而不散,能够增强学生对肌肉的控制力、提高其身体灵活性,因此被应用于校园教学。同时,踢鼓子秧歌作为“非遗”项目,为其向教学型流变提供了可能,使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2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