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浅析广场舞的文化形态的演变

2020-10-04 18:4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Abstract 2
绪论 4
一、广场舞的文化形态总述 4
(一)广场舞的发展状况 4
(二)广场舞的文化现象 4
二、“广场舞”文化形态的演变 5
(一)原始社会时期:生命的舞动 5
(二)奴隶社会时期:舞蹈的变革 5
(三)封建社会时期:多样的舞蹈 6
(四)近现代时期:舞蹈文化的交融 7
(五)现代广场舞:舞蹈的多元化 8
三、 广场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8
(一)广场舞中民族舞蹈元素的融入 8
(二)广场舞文化传承的意义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绪 论
近年来,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城市健身活动出现在大众面前,它就是风靡全国各地的广场舞运动。广大群众参与的普遍性,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舞蹈潮流。据了解,我国参与广场舞文化健身活动的已高达一亿多人。毫无疑问,广场舞已成为人民大众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广泛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从对广场舞的发展状况入手,主要探讨了广场舞文化历史的根源以及随着时代变迁中发展的历程,从而对广场舞文化形态演变过程和作用进行探讨,发现广场舞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舞蹈艺术文化,值得我们舞蹈工作者一代一代发扬并传承下去。
一、广场舞的文化形态总述
(一)广场舞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近几年迅速兴起了一场健身运动。无论是市区、城镇还是农村,人们不分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之余,只要有一片空地,人们便会自发形成一支广场舞队伍,于是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广场舞集健身和娱乐于一体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欢快的韵律,简单易学的动作,很受广大人们的青睐。参与广场舞这项运动的人们,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因舞蹈结缘,聚集在一起,以自己独有的舞姿,诠释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散发出内心的艺术修养。成为了街头巷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广场舞属于民众自发的一项带有娱乐和健身作用的文化艺术活动,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舞台”,这也大大促进了广场舞在广大人民生活中的普及。笔者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社区村居参与广场舞的人数日趋上升,普及范围极广,无论是老年儿童,还是青年男女,都参与过这项集体娱乐的舞蹈文化活动。因此,广场舞也成为了全民性运动的一项标志性文化艺术活动。我们也可通过从电视上、网络上的一些节目发现,如今广场舞的种类丰富,参与广场舞的人们,通过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曲目或是流行的音乐,来编创一些符合音乐特色的简单动作和韵律。有的舞蹈还借助手绢扇子这些道具来配合音乐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也是全民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如今,我国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修养,而广场舞作为舞蹈文化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又因其具有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使广场舞在诸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广场舞的艺术性,可以在人们工作之余,提高人们对于舞蹈文化的认知能力,深化舞蹈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增强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为舞蹈艺术的普及化,和舞蹈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场舞的实用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广场舞的社会职能,广场舞一方面可以使人们释放职场上所遇到的烦恼,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以达到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手机已成为身体的一个器官,家人之间几乎是“零交流”。而广场舞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家人在晚餐过后可以一起出门进行广场舞运动,在舞蹈过程中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互动,促进家庭的和谐。还能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各不相同,这不仅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带动经济的发展,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广场舞”文化形态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时期:生命的舞动
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最能表现广场舞的集体性、自娱性、实用性的便是生产生活与巫舞这两种舞蹈形式。著名的“阴康氏之乐”便是当时的部落首领编创的,因其部落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其子民的身体受到危害,于是“阴康氏之乐”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在《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因其得八子,部落集体以舞蹈形式来庆祝部落人员的壮大。这也说明原始舞蹈中的舞蹈表现形式大都是全民性的活动。
原始舞蹈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巫舞,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以及神灵充满着敬畏之情,图腾舞蹈便是巫舞的最好体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图腾,他们将图腾看作是本氏族的创造者,并希望通过集体舞蹈的方式,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由此,演变成为原始图腾文化的一部分。
(二)奴隶社会时期:舞蹈的变革
随着社会制度的进步,舞蹈文化也进行了变革,从原始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向表演艺术发展。舞蹈失去了原有的质朴纯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整个奴隶制时期,逐渐形成了宫廷舞蹈和祭祀舞蹈。此时的宫廷舞蹈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纯真,成为了统治者治国和享受的工具,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新兴职业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女乐”。舞蹈带有一定的阶级性,舞蹈的发展与社会制度和统治者的意愿紧密相连。西周时期,更是将乐舞与法制融合,形成了“制礼作乐”,在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也将乐舞观念与社会政治融合,乐舞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这一时期的宫廷舞蹈成为了正统舞蹈—雅乐。奴隶制时期的祭祀舞蹈也服务于统治阶级,如周代的《傩舞》,是以驱除鬼怪和疾病为目的的,统治者规定在每年春季,全国人民都要在国城门外进行祭祀舞蹈,成为“国傩”。虽然这种舞蹈带有一些政治色彩与强制手段,但还是继承了原始舞蹈形式中的集体性的特征。
(三)封建社会时期:多样的舞蹈
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开启了长达5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这也是中国文化渊博深厚的基石,这一时期的舞蹈文化形式并没有因朝代的不同而改变,而是继续在宫廷和民间各自的道路上发展流传。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舞蹈从侧面反映着一个朝代的社会状况。唐宋时期是宫廷舞蹈的鼎盛阶段,由于唐代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民族文化交融等社会背景,造就了唐代歌舞的兴盛,也形成了唐代宫廷舞蹈独特的风格特征。如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舞蹈场面的宏大和精美绝伦,展现了唐代的审美风格。随着唐代的灭亡,宋的建立,宫廷乐舞由于过于程式化,逐渐被其它艺术形式代替。宫廷舞蹈作为一个朝代的正统舞蹈,它展现着这一时期的民俗、风情方方面面,区别于民间舞蹈,它更具综合性。
封建社会时期的民间舞,不同于宫廷舞蹈,因其明朗、向上、淳朴的艺术风格为人们所喜爱。由于唐代的繁荣,唐代民众的生活也祥和安乐,每逢佳节,人们便会相聚一起,载歌载舞,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举国欢庆。在这一活动中,“泼寒胡戏”是重要的歌舞表演形式,这是由当时的西方国家传入中原的。冬季,百姓相聚,一边泼水,一边舞蹈,据说可以驱除吃人的鬼怪。到了宋代,人们追求生活和精神上的享受,民间自娱性舞蹈的发展更为蓬勃,每年的元宵节前后,所有百姓都会参加,无论是在闹市,还是农田村庄,都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为了宋代民俗活动中的最热闹的场景。
明代,民间舞蹈活动更为盛行,这时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舞蹈形式戏曲舞蹈,它以特有的戏剧情节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所喜爱。清朝是一个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统一的朝代,疆域辽阔,这一时期,民族文化的交融体现的尤为明显。清代时期已有“秧歌”这一形式,这一时期“秧歌”已经以广场的形式出现,这是农村生活劳作的产物,源于基层群众,场面十分热闹。追溯“秧歌”的来源,与宋代的民间舞蹈《村田乐》有着一定的渊源。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舞蹈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文化多样性相统一局面。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2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