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秧歌的三道弯
一、胶州秧歌的概述 5
(一)胶州秧歌的形成 5
(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5
(三)胶州秧歌的体态特征 5
二、三道弯的概述 6
(一)三道弯的产生 6
(二)三道弯的形成 6
(三)三道弯的特点 6
三、三道弯的外在表现 7
(一)三道弯的表现与运用 7
(二)三道弯的表演技能 7
四、三道弯在胶州秧歌中的重要性 7
(一)三道弯在胶州秧歌中的作用 7
(二)三道弯与胶州秧歌的联系 8
五、三道弯的审美价值 8
(一)人们对三道弯的理解 8
(二)现今体态在民间舞中的重要性 8
六、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胶州秧歌的概述
(一)胶州秧歌的形成
胶州秧歌,是国家创设建立后,人们想和其他舞蹈艺术区分开,从而凭据它的大概活动范畴领域是在山东胶州市相近而得名的,据相关专家考究,胶州秧歌的历史大约有300多年了。
据说在明末清初,从郊外的逃犯来到胶州定居的马,赵两户在路上逃跑,依靠身体的扭动边唱歌边跳舞并以乞讨的形式,从而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但也因较强的感染力,由此逐步形成了最开始时简单固定娱乐化的舞蹈形式。后来他们返回家乡,这门舞蹈形式也在村里相传开来,并由此世代相传。然后通过其他艺术家继续处理和整理研究,直到清代中叶,这种舞蹈形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表演节目,这就是传统的第一个胶州秧歌舞蹈。解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放后,一些相关艺术团体从中发现了胶州秧歌中的特色,并整合传承,后在大学课堂中成为女生最基本的专业课,并不停的被相关艺人传承发扬下去,被大众所接受,并在2006年5月20日,胶州秧歌正式以新面貌占据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
(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以明快伸展粘绵的外在形态和细柔腻美的情感赢得了人们的赏识,并为之所接受,从而成为胶州秧歌独特的魅力,但笔者认为胶州秧歌的所有动作要领都是着重突出一个“扭”字,在民间,表演者演出时都是边踩着锣鼓点,边扭的袅娜多姿、三弯九曲尽情从身体中体现出来,因此当地人也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
胶州秧歌最初表现时是表演者踩着矮跷,后因为难度较大,人们掌握方法技巧较为困难,这一传统淡出大家视野。在胶州舞蹈动作中女性的步履最有特点,也是最受人们广泛欢迎的。秧歌道具主要为扇子手绢,并着重用碾、拧、仲、韧、扭这四个小动作,同时在此底子上还要夸大动作的个性,并注重“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从而形成特征鲜明的秧歌。
(三)胶州秧歌的体态特征
胶州秧歌成为固定的一种舞蹈形式后,经专业人员研究摸索,发现其特有的身姿体型有三弯九动十八态。三弯,顾名思义便是三道弯,它是由人体中的头、腰、膝形成的基本曲线,“九动”是由身体的九个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组成的和谐运动。在扭动时,体态优柔并具有伸张力,柔美中带着刚烈,曲折中交错着直接,呈现出来给人一种既流畅浓烈又稳重大方舒朗的美感。而“十八态”是从人体部位中多个方向、有秩序地展开的一系列延续运动,呈现出以流畅舒快的美感。其中它是胶州秧歌舞蹈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尽然配合形成独有的动作运动特色,并加之人体结构特点,形成富有魅力的艺术文化。
二、三道弯的概述
(一)三道弯的产生
中国的民族文化主要以孔子为代表,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前者以封建社会为核心的教学中,裹小脚这一对妇女生理心理有着残酷的落后文化占据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他们希望能够用此种方式来限制妇女,但在当时,妇女在扎脚以后,走动时身体姿态不稳定,在移动过程中若是出现一定的差别,会直接影响到正常人走路步态,从而便有了以“扭”这一特点,而到了民国时期此后,由于当时政策,社会上慢慢废除了这种扎脚裹足这一落后文化,于是相关艺人就用踩高跷的要领方法来模仿之前封建社会上裹小脚的步态。表演人员们穿上用特别道具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子,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高跷”,表演人员们的身段中只能脚掌先着在地面,大大的裤腿中露出女性特有的小脚,从而模仿扎脚的妇女行走姿态。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秧歌中的“三道弯”,便是专业工作者在以前舞蹈教学实践演出中提取较为显著的特色而加工出来的。
(二)三道弯的形成
演员在跳秧歌时需要尽自己最大能力的去扭动延伸身体所需的部位,从而带动整个步伐,体现三道弯特色,因此胶州秧歌也被人们称之为“扭断腰”。在中国当时极为封闭的社会时代中,妇女们是不能登台的,因此女人脚色往往是由男性来着装饰演,为了让女人形态特征越发加倍真实生活化,饰演女人的男性舞蹈人员演出时还需穿上木质“跷板”来模仿裹上小脚的人,以起到传统女人真实的形象。
(三)三道弯的特点
胶州秧歌是在跳舞时的动作中,各种抻韧连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接起来,加之富有独特的抻扭韧,“扭断腰”的动作特点,连贯富有韵味,当一系列动作基本成型时,经后人规范整理后,便有了动作流动过程中特有又富有特色的“三道弯”。
舞蹈演员在作律动的过程中,操纵脚掌或者脚后跟,用最大力度的碾这一步履动力的撑劲,接着引发牵连了其膝部的粘劲,在地面上的钻劲,由此再推动到腰及腰上的各部位的扭动,从身体揭示显现出特有的流动形曲态舞姿,从而形成一种流动的美。在这个完整的行动流程中,其中拧和力二者结合起来,施展阐扬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有机连系,彼此统一,相互配合,二者配合体现出胶州秧歌伸展柔韧,完美爽朗的曲线动作。若是无拧这一力量,跳舞的演员身体姿态便形不了身体的曲线,而如果没有力的蔓延舒展,身体姿态便无法形成,其特有的身形动律更无从说起。拧动是人体的精髓,力动便是人体的核心,二者相互结合,成为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三道弯的外在表现
(一)三道弯的表现与运用
舞者用头、胸、胯、膝部,脚、臂膀、手部这几个结构来不断地扭动着,往各个方向不同的力度,姿态,形成流动着的“三道弯”,身姿扭起来十分窈窕舒心,就像一袭扑面而来的春风,让人心情爽朗。
例如,《风酥雨忆》这一民族舞蹈作品里,便主要突出了“拧、碾、抻、韧、扭” 这几个舞蹈动作体现方式,其中拧和碾是所有动作里较为重要的。“拧”简而言之便是拧身体中断以上的部位和胯部,二者在拧时同时用反向力;“碾”便是脚在地面上朝着外部的粘韧蔓延之美等。在刚开始接触动作时,专业人员就从脚下的步伐教起,因为这一动作是胶州秧歌中重中之重。刚开始左边的脚抬起,接着推着碾压地板到脚踝骨的位置,接着再从胯跟膝盖脚尖往回,脚跟落地,脚尖保持不变,一直把重心推到两脚之间,然后从二方向向八方向打开,膝盖相互接触粘合,中断以上的身体部位方向不变,整个动作过程中一直在慢慢流动延伸,形成完整的曲线,这才达到身体像扭毛巾这一形象,各种力量相互结合又凝练在一起的感觉。完整的三道弯便体现出来,加上各种道具眼神的配合,便构成了完整的具有北方女性特点的胶州秧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2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