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蒙古族舞蹈查玛中的宗教元素

2020-10-04 19:4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绪 论 1
一、藏传佛教的概述 1
(一)藏传佛教的性质 1
(二)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1
二、查玛舞的概述 2
(一)查玛舞的涵义 2
(二)查玛舞的起源传说与传播 2
三、查玛舞中宗教元素的体现 3
(一)查玛舞的动作 3
(二)查玛舞的音乐及乐器 5
(三)查玛舞的服饰与道具 6
(四)查玛舞的表演程序及角色 7
四、由查玛舞引发的思考:宗教舞蹈如何与当代舞蹈融合创新 9
(一)查玛舞蹈发展现状 9
(二)传承创新宗教舞蹈的意义 9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绪 论
蒙古族和藏族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高产民族,查玛舞蹈是蒙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查玛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深邃的宗教思想内容。本文试图通过藏传佛教舞蹈查玛在蒙古地区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对查玛的内容、表现形式及蒙古族音乐乐器方面进行归纳解析,探究传承发展宗教文化的必要性。
一、藏传佛教的概述
(一)藏传佛教的性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从修道的途径来看,小乘主张自度,即通过修道自己度自己,而大乘则主张兼度,即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他[]。”大乘佛教约公元7世纪自印度和尼泊尔传来,它是一个多种思想意识并存的宗教,属于佛教两大派别中的其中一支。传入藏地后,它很快与藏族的传统苯教相融合而形成藏传佛教。当时著名的吐蕃王松赞干布曾先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后迎娶尼泊尔公主和汉族文成公主,这二位公主都信仰佛教,这极大的推动了佛教在藏地的传播。但苯教的势力依然很大,故而松赞干布死后佛教在西藏并无发展。直到8世纪吐蕃王赞普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僧人莲华生后,佛教才得以迅速发展。莲华生采用融合苯教的方法,缓解了佛、苯矛盾,又接受了苯教的许多仪式,使佛教具有了地方特色。这种西藏化了的佛教,就是人们常说的藏传佛教。
(二)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自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起,蒙古人便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其宰相耶鲁楚材乃是汉传佛教禅人,他为成吉思汗出谋划策并在蒙古帝国广泛传播佛教思想。但是,究竟是什么使蒙古人最终接纳了藏传佛教文化,并立藏传佛教为国教呢?这同藏族、蒙族都为游牧民族,有许多同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这两个民族从古至今都有共同的信奉“天”的原始宗教观念。在藏语中,“天”即佛教的“佛、菩萨”;佛教由印度和尼泊尔传播至藏族地区之后,藏传密宗中的护法之一“吉祥天母”在藏族地区及蒙古族地区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在蒙古人的宗教观念,里也崇拜“天”,故而藏族人信仰的佛教更容易被蒙古人理解和接受[]。
二、查玛舞的概述
(一)查玛舞的涵义
查玛舞蹈艺术是遍迹于蒙古藏传佛教寺院的一种宗教艺术,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内蒙、辽宁、吉林、河北、及黑龙江等地。“查玛”一词来源于藏地乐舞“羌姆”,蒙族称之为“跳鬼”,其汉语意思为“跳神”、“打鬼”等,它来源于内蒙古格鲁派喇嘛教,是融合蒙藏宗教文化之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以舞传佛”是对它最好的概括。蒙族的查玛在“羌姆”的基础之上还融入了本族的民俗风情与精湛的舞蹈技艺,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蒙古特色的宗教舞蹈。
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看,舞蹈属“五明”之“工巧明”中的“身工巧”范畴。“工巧明”意在帮助民众避免饥寒之苦,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综上所述,属“身工巧”之乐舞查玛并非一般的舞蹈,而是有着特定宗教意义的、通向“光明”之道路;从仪式的角度来看,它属于密宗部分的“法舞”。
(二)查玛舞的起源传说与传播
明朝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内蒙古地区建立起颇多寺庙,而查玛舞在历年的传播与发展中吸收融合了蒙古族古老舞蹈的优点,逐步充实和完善而形成了蒙古经院式舞蹈。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刚开始建造喇嘛教寺庙‘莫勤根庙’时,寺中有位活佛名叫老布僧丹巴扎森,他曾前去西藏学习羌姆,但因为当地寺庙拒绝传授,他只在旁偷窥到舞者的脚步,便无奈回到内蒙;回去之后,他仍不死心,经反复考究,这位活佛最终以羌姆舞步为基础,推敲并创造出新的技巧、动作和造型,形成了独具蒙古民族风格特色的查玛舞[]。”
一般史料将藏传佛教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弘期”、“灭法期”、“后弘期”。“灭法期”指的是藏王朗达玛灭法时期,他强制破坏寺院,强拆佛像,焚毁经书,镇压佛教僧人,佛教佛、法、僧三宝彻底被毁坏。自此约100年,西藏地区佛教的中心地位几乎分崩离析,而朗达玛的灭法行为受到僧人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据《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载:有位名叫拉龙贝吉多吉的佛教僧人,他在西藏的叶尔巴山洞中修行,夜半时分,吉祥天母——拉萨大昭寺的护法神前来示现,于是他决定去杀死藏王朗达玛,以此重新弘扬佛法,到了布达拉宫,他在附近跳起美轮美奂的舞蹈,藏王朗达玛非常喜爱舞蹈,他得知后,传令命其进宫表演,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拉龙贝吉多吉听命且舞且行,低头行礼,行近藏王朗达玛面前,他共低首三次,初次低首礼拜时,在暗袖中搭箭上弓,二次张弓待发,三次将箭头对准王胸,猛力射出,王大呼一声,双手拔箭,倒地身亡[]。此后,民间为纪念拉龙贝吉多吉,在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节或者是在夏季吉祥日里,都会在寺庙跳查玛舞。查玛舞以祭典内容不同或节日大小而组织形式各异,主要是为祈祷释迦牟尼禳祛灾难,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小型节日多在夏季和秋季,例如为祭祀未来佛麦达勒的活动。每在法会结束的时候,都要举行跳查玛舞活动,作为该法会结束的标志性隆重仪式。
三、查玛舞中宗教元素的体现
(一)查玛舞的动作
查玛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舞蹈,而是通过结佛手印和念诵经典等来体现综合性的佛教艺术,这其中体现出的丰富内涵都是在古老舞蹈基础之上,经诸多活佛、高僧以及优秀演员的改革创新而最终形成的。查玛乐舞通过穿戴藏传佛教中神灵和鬼怪的面具和衣物、手持法器,在法器的伴奏下舞者做出富含藏传佛教内涵的动作,以示驱魔逐祟。
蒙古地区的查玛舞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大致划分见图1:
图1 查玛舞的划分
下面特列举“镶黄旗查玛”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下:
一、鹿神舞:鹿神为一名威严强悍的金刚,它负责将众神捕获后的鬼怪肢解、抛扔,以儆效尤,以示维护佛法教义。动作有寻找时的“碎步”跑动、扬臂撩手的旋转、跳跃,生活化的磨刀、试刀锋、肢解、切割,以及横向的“绕臂”、“空转”、“板腰”,见图2。层次清晰、错落有致、技巧性很强,显示出鹿神降妖除魔的本领。
图2 鹿神舞(图片来自www.baidu.com)
二、却尔吉勒舞:显著标志是以高耸犄角的牛头为形象,出场时首先在正殿上背对观众摆好半蹲、展臂姿态,伴随着轰鸣的击鼓声,边向左右梗动着牛头边倒退着做沉稳有力地十八步迈动,意为其在十八层地狱中,每迈动一步就冲破一层地狱的门,舞蹈时做“搓步绕腕拨手”、“端腿碾转”等动作,极富雕塑感,以示主宰天上人间、铲除妖魔的护法神力。
由上述表现内容可见查玛表演的每一个段落都有相应的宗教内容,其营造的氛围严谨深沉、威慑人心。有时也会出现查玛的即兴表演,为沉重的氛围增添些轻松活跃的气氛;有时还会表演经典的佛经故事,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以及有时会跳一些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舞蹈,如仙鹤舞等。查玛舞蹈通过将动作性格化来表现角色的不同特点,动作讲究快而灵巧,慢则稳健;舞姿庄重,仪式感较强;基本动律是四个字——摇、摆、颤、扭。在表演中,有许多单腿旋转、单腿跳跃、单腿立地的动作,另外还有些高难度动作,如跪跳接快速旋转等。要完成如此完美的演出,喇嘛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且要有极好的身体素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2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