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鼓子秧歌中棒槌角色的表现形式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鼓子秧歌概述 2
(一)鼓子秧歌起源 2
(二)鼓子秧歌风格特点 2
三、“棒”在鼓子秧歌中的作用 3
(一)“棒”是鼓子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二)“棒”是鼓子秧歌表演中的关键 3
四、 如何把握“棒槌”这一角色 4
(一)“棒槌”为青少年形象特点 4
(二)“棒”的风格特点 4
结 语 5
参考文献 6
致 谢 7
一、前言
研究背景
“棒”作为鼓子秧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鼓子秧歌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笔者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后经过在鼓子秧歌精品课中的学习以及对民间老艺人的拜访与请教,特将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伞、鼓、棒、花四大组成部分中的“棒”元素提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分析与研究,“棒”舞蹈中“棒”作为道具,拿棒跳舞的角色称为“棒槌”。
研究意义
国内目前对鼓子秧歌的研究颇多,研究方向也十分广泛,文章资料也十分丰富。例如张东敏发表的《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以及张浔、刘志军发表的《山东鼓子秧歌》等等,都主要是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以及鼓子秧歌的它独有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等为出发点来进行阐述也研究。再者就如王廷璋发表的《浅谈山东鼓子秧歌教材的训练价值》中,将鼓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来分析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与动律,“稳”、“沉”、“抻”、“韧”等,这些文字资料十分丰富,内容也都十分详细,读后使人受益匪浅,其中虽然都有写到关于“棒”的文字,但前人大多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鼓子秧歌,介绍比较单一笼统,不够详细,几乎没有专门对“棒槌”角色进行过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分析与探讨,通过浅析“棒”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这将能更加丰富“棒”舞蹈的文字理论,为“棒”舞蹈的学习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使“棒槌”角色能被更多人熟知了解。
研究方法
文献法
通过在网上搜集的资料和在书籍里面查阅的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然后自己梳理,最后作为论证的的启发,为论据提供支持。
访谈法
对民间老艺人进行了拜访与请教,和跟老师的进行深度交流,从中受益匪浅,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
观察法
通过在精品课中的切身学习,观看民间老艺人跳舞,对论文的写作提供实质性帮助作用。
二、鼓子秧歌概述
鼓子秧歌起源
据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鼓子秧歌,是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每年的元宵节当地会进行盛大的鼓子秧歌表演活动,队伍庞大的鼓子秧歌在表演时人数众多,角色鲜明,分工明确,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宏大热闹。鼓子秧歌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由于洪灾频繁,战乱纷飞,淳朴的老百姓在每次战胜灾难困苦和每年庆祝丰收时,而自发组织,随心而动,拿着家里生活用品锅碗瓢盆,雨伞毛巾以及劳作农具树枝棍棒、铁锹锄头等聚集起来一起欢快唱跳,自娱自乐。时间久了之后,这逐渐成了商河县人民独有的民俗习惯,也成了当地人民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再到后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更加苛刻完美,将舞蹈经过规整,提炼,动作有了一定的套路模式,把动作编排成固定的舞蹈组合形式。以往的采用的锅碗瓢盆,手帕雨伞,铁锹锄头等也都换成了棍棒鼓锤,特制的手帕平顶伞等道具。
(二)鼓子秧歌风格特点
鼓子秧歌由伞,鼓,棒,花四大重要元素组成,前三者,都是由男性来进行表演,故鼓子秧歌被称作是汉族男性舞蹈的代表。角色可分为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形象,角色风格迥异,但又相辅相成,伞舞飞旋,鼓声高亢,棒舞刚劲,拉花柔美,将山东的阳刚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稳”’、“沉”’、“抻”’、“韧”作为鼓子秧歌的独有风格特点,不仅完美展现出鼓子秧歌粗旷豪放,洒脱刚劲的舞蹈美感以及它在表演时的壮观场面,还进一步体现了山东人民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民俗风情。
三、“棒”在鼓子秧歌中的作用
“棒”是鼓子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道具的选材
“棒”作为鼓子秧歌中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分量不言而喻。“棒”作为道具,拿棒跳舞的舞者称为“棒槌”,道具“棒”作为舞蹈表演形式的一部分,与舞蹈的灯光,音乐,服饰等一样,对舞蹈氛围的渲染和舞台效果的呈现都起到积极作用,无论一个表演者技术能力如何的娴熟老练,但如果不借助道具“棒”,总会感觉舞蹈单薄无味,表演者也难以达到最佳表演状态,而“棒槌”角色在道具的选材上,十分简单干练,最开始人们都是就地取材,家里的擀面杖甚至是田间地头的树枝木棍拿在手上随意起舞,到后来人们对舞蹈追求更加细腻,为了能展现出更好的舞蹈效果,道具则选用采用两根长约50厘米的光滑木棒,木棒两头分别系有彩色丝带。
2.人数的配置
“棒槌”表演时,在人数的配置上,也是十分讲究,“棒槌”在表演时可单独表演,也可双人对打,或者四人交替混打等,就笔者亲身参演学校编排的精品课来浅要分析,在进行“棒”组合单独表演时表演人数为8个人,如果在与其他各角色一起表演文物大场时,由于文武大场可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类型,大型一般能达到90人以上,中型在70人左右,50人左右的人数规模为小型。在学校编排的鼓子秧歌精品课中,文武大场角色配置为8个鼓,4个伞,4个花,因为场地原因以及要重点在于突出精品课课堂教学成果,“棒槌”的人数也根据场子的大小以及场图的需要配置了4位表演者,“棒槌”表演者的数量一般都为双数,人数一般比“鼓”要少,但通常是“伞”的倍数,这也有力的说明了“棒”在鼓子秧歌中的重要作用。
“棒”是鼓子秧歌表演中的关键
鼓子秧歌分文场,武场和文武大场之分,“棒槌”在单独进行表演时气势咄咄逼人,给人以全军万马的雄壮气势。放在文武大场表演时,“棒”与其他角色相互交替对打,时起时伏,时进时出,木棒来回敲打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如沙场点兵,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在把自己独有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同时还能与其他角色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交流,相互鼓舞,为文武大场烘托氛围,增添异彩,犹如锦上添花,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盛世,国泰民安的盛事蓝图,从侧面也同时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相互帮助,和睦共处的民风民情。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5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