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商河县鼓子秧歌中的疯鼓子

2021-03-18 12:4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集村的“疯鼓子”是民间为庆祝丰收表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距今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珍宝,“疯鼓子”在传统的鼓子秧歌基础上做出很多的改变,包括动作特点和队形运用以及发力方式,都是在传统鼓子秧歌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和发展。将汉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回族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既保留了传统鼓子秧歌的舞蹈艺术,又体现了人民的新时代的文体潮流。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 鼓子秧歌的概述 2
(一)“疯鼓子”的来源 2
(二)“疯鼓子”的继承与发展 2
三、“疯鼓子”的表现形式 3
(一)“疯鼓子”的队形 3
(二)“疯鼓子”的动作 3
四、“疯鼓子”的动作要领 4
(一) 上身的要领 4
(二) 下身的要领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一、前言
研究背景
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源于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有将近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是广大劳动人民为庆祝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商河县中鼓子秧歌的流派也比较广泛,其中“疯鼓子”是回族特有的鼓子秧歌,与汉族的鼓子秧歌表现形式略有不同,本文以商河县白集村中的“疯鼓子”为例,通过寻找“疯鼓子”的起源和产生的背景,分析“疯鼓子“的编排特点与动作特点,来丰富民间鼓子秧歌的内容,另人们群众更加了解鼓子秧歌的博大精深与民间艺术的魅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外对于鼓子秧歌的研究较为广泛,例如张东敏曾发表过“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在文中介绍了商河县鼓子秧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对鼓子秧歌表现形式做了详细的解释。丰富了鼓子秧歌的文学资料,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学习和传承的依据,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前人都是从整个山东鼓子秧歌来广义的分析并没有对鼓子秧歌中“疯鼓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鼓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子秧歌中的“疯鼓子”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让“疯鼓子”被大众了解,对以后鼓子秧歌传承发展提供帮助。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介绍从“疯鼓子”起源,动作的特点和发力方式以及动作形态要领出发来分析“疯鼓子”,突出“疯鼓子”的特点,另鼓子秧歌的表演风格更加鲜明。本论文有助于丰富鼓子秧歌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疯鼓子”的针对性研究,对将来的学习与传承发展提供了借鉴,让更多的人了解“疯鼓子”。
二、鼓子秧歌的概述
“疯鼓子”的来源
鼓子秧歌起源于抵抗洪涝灾害。在黄河穿过两岸县境的日子里,农民百姓屡屡遭受洪水危害,毁房屋、败农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黄河两岸的商河百姓为了存活下来,一同奋勇抗洪救灾,防洪水,排涝水,灾后人民群众辛勤耕种,终于喜获丰收。于是,他们油然而生地拿起锅碗瓢盆、棒槌、锄头、雨伞等农用道具,欢聚一堂唱起来舞起来。抒发抗洪救灾胜利后喜夺丰收的愉悦心情。随着丰收的次数日益增多,百姓们安居乐业。人们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向往,百姓们意识到到唱歌跳舞的欢愉情趣,参加跳舞的人数不断壮大,进而舞蹈的道具就有了改进,更加灵巧方便。也有了简单的舞蹈组合和舞蹈动作,这就形成了传统民间鼓子秧歌雏形。
商河县白集村回民群众,自明朝万历年间迁居商河县后,为了祝贺自己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结合传统鼓子秧歌根据回族的性格特点,揉进了武术和舞蹈动作,编排了具有地区民族风格的鼓子秧歌,又名“疯鼓子”“疯鼓子”是一种快节奏、狂欢舞、力量型的秧歌。
(二)“疯鼓子”的继承与发展
从古至今,白集“疯鼓子”不用特意地留心练习,从小到大的耳目渲染,就使得所有的动作技巧和所有的动作力度熟练都成了无意和有意的表达,舞蹈动作从容不迫,铿锵有力的浸透着饱满的热情。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风情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添出新的理念才形成了现在的“疯鼓子”“疯鼓子”的形成和发展得到了专家和行家的好评,故有“商河鼓子秧歌出于白集之说,白集“疯鼓子”曾多次在县级以上比赛和汇演中获奖,1995年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全国二等奖,1996年在济南市民俗民风汇演中获得一等奖,1999年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民运会,获得全国一等奖,并光荣地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首都群众游行。
近年来,白集村把握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始终坚持青少年是发展传统文化的核心关键,结合鼓子秧歌这项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增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传统鼓子秧歌继承发展长的主题教育活动。另更多的青少年热爱鼓子秧歌,学习好鼓子秧歌,发展好鼓子秧歌。另下一代舞出了激情跳出了热情又强健了体魄,让人们看到了鼓子秧歌后继有人,也看到了鼓子秧歌灿烂的未来。
三、“疯鼓子”的表现形式
“疯鼓子”的队形
传统鼓子秧歌的场图丰富多彩,路线变化错综复杂,简单者可以十几人,复杂的场子则需要百人方能完成,如“四面进攻”“十面埋伏”、“迷魂阵”等,这样庞大复杂的舞蹈场所舞起来,跑不散、舞不乱、整齐划一、动静有序,场面恢宏壮观。
“疯鼓子”的编导本着“天方地圆”的宗旨,根据不同时代的五个潮流和鼓子秧歌的发展趋势,把原设计的“二龙吐须”、“四面进攻”、“八面如风”、“十面埋伏”“层层连环”等古战场的阵型图有机地穿插到鼓子秧歌中去,最后,在三进三出的庞大攻受阵型中结束,不断丰富变化新的内容,更加烘托出了鼓子秧歌宏伟壮大的博大场面。
白集村“疯鼓子”在传统鼓子秧歌上融入回族人民热情豪迈的的民族特点但在阵容上大同小异也是分为“伞”“鼓”“棒”“花”四种舞蹈演员。演出时在大鼓的带领下,伞鼓齐舞,头伞如在战场上飞驰征战的将军左手勒缰右手舞伞,领兵带将,变化多端,斗气十足;小鼓如战场上的将士。服从头伞指挥、巧妙穿插、英勇无比。演时,鼓声擂响,振奋人心,伞鼓齐舞,把鼓和伞,浑为一体,狂放无羁。
(二)“疯鼓子”的动作
商河县白集村“疯鼓子”的动作特点从回族人民的性格上就能看出,突出一个“疯”字强调一个“狂”字但狂而有节,疯而不乱。“以鼓代臂,以臂带腰,以腰带歩,上下齐颤,鼓子晃圆。”内部向外部发力,始终是坚持在以上几个原则上做动作。主要以打、蹲、跳、踢为主。动作多、幅度大、力度强、气势盛、所以舞动起来很有气氛。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体验。它的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潇洒自如、舒展大方。任何的动作都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外部姿态造型和动作的连惯、节奏和力度上的掌握上,都受情的支配,有的如雄性展翅,自由快意;有的似虎牛相斗,互不相让;有的像战场上的斗士,气势逼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5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