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鼓子秧歌花角色的表演特征
目 录
一、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鼓子秧歌舞蹈表演角色的特点 2
(一)鼓子秧歌舞蹈角色的分类 2
(二)鼓子秧歌各角色的扮演特点 2
三、鼓子秧歌中“花”角色的形态特征 3
(一) 动作形态特征 3
(二)表演形态特征 4
四、鼓子秧歌中“花”角色的表演特征 5
(一) “花”角色的服饰与道具 5
(二)“花”角色的地位与作用 5
结 论 6
参考文献 7
致 谢 8
一、前言
研究背景
山东鼓子秧歌是非常古老的舞蹈,已经是非常久远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在庆祝庄稼丰收时对于喜悦情绪表达的表演形式。在1996年,鼓子秧歌正式被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每年的元宵节前后都是秧歌队演出的高峰期,期间经常可以见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稚齿的孩童,不论男女老少,一家三口同场演出其乐融融,幸福和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正因为有如此好的群众基础,鼓子秧歌才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名远扬。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对鼓子秧歌的角色研究已比较成熟,对比于鼓子秧歌中“伞”、“鼓”、“棒”几个角色来说,对“花”角色的表演特征研究相比较而言较少,所以,在现有对鼓子秧歌的研究基础上,在加强对角色的特征分析,着重研究鼓子秧歌中“花”角色的表演特征,使研究结果更加完善,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角色,使舞蹈演员能够更好的认识角色,更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好的模仿人物形象
在国内外文献中,有许多对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研究,也有许多对角色的分析研究,但相比较其他角色的介绍,在介绍“花”角色时,大部分都是一带而过,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过,本次论文想要更加系统的对鼓子秧歌中“花”角色进行研究,为了使这份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人们对角色的扮演更加清晰明了,本论文从对鼓子秧歌中“花”角色表演特征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加强对舞蹈表演的研究,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二、鼓子秧歌舞蹈表演角色的特点
(一)鼓子秧歌舞蹈角色的分类
传统山东鼓子秧歌的角色命名是根据舞蹈表演者所使用的道具名称而来的,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
伞:伞又分为头伞与花伞,头伞是整场指挥队形变换的领导者,也是整个秧歌队的组织者。花伞,花伞的装饰一般来说较为华丽,因为经常带领女角进行队形变换而得名,手持花绸伞跟随“头伞”指挥,为使舞蹈场面更加绚丽多彩。
鼓:又称鼓子,左手握直径25厘米,厚12厘米的双面圆形牛皮小鼓,右手拿30厘米长鼓槌。鼓舞动时,常做跳、转、扑、蹲的大动作,使场面更带有生机活力,该角色也是秧歌队中的主要人物。
棒:双手手拿长50厘米,直径3厘米,棒端系有缀彩缨的木棒,在秧歌队中舞者手持双棒击打、绕耍、挥舞,也是秧歌队中重要角色。
花:花又分为地花与跷花两种,是秧歌队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现如今多用右手持彩扇,左手捏绸巾作为表演道具,其除了作为秧歌队的陪衬外,还为突显出秧歌队的五彩缤纷,也是秧歌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鼓子秧歌各角色的扮演特点
伞:左手持伞,右手拿牛胯骨,扮成老汉形象,身穿大褂、灯笼裤、扎腰箍,脚穿快靴,服饰打扮似京剧“打渔杀家”的萧恩,动作强调身体的旋拧与摆动所带来的圆润感,刚中带柔,收缩自如,脚下细腻沉稳。作为秧歌队的指挥者,在表演中要带有欢乐幸福祥和的面部表情,是带动整场欢快气氛的重要力量。
鼓:右手持鼓,左手拿鼓槌,由青壮年扮演,头扎英雄巾,服饰多与戏曲中勇士的形象相似,在表演中自由击打圆鼓左右两面,鼓声铿锵有力,声响如雷,形态潇洒自如,英姿飒爽,动作豪迈奔放,是秧歌队中首屈一指的表演角色,故改称为了鼓子秧歌。
棒:双手持棒,由青年扮演,衣着打扮似戏曲中的武生,舞者持双棒围绕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翻飞舞动,伴随着清脆响亮的棒击声,确有威风凛凛、勇武壮盛之感,又有人跳棒飞之威。
花:右手拿彩扇,左手捏绸巾,以前是由男人扮演,现在多由年轻的女性扮演,跷花也大多改为地花,多饰为戏曲中花旦的模样。通过双臂展现体态的曲线美,她们的表演形态泼辣大方,舞姿柔美俏丽,在鼓子秧歌中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三、鼓子秧歌中“花”角色的形态特征
动作形态特征
花作为鼓子秧歌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尽管在整场中处于陪衬位置,但是花的舞蹈动作非常有讲究,强调通过胸腰、侧腰及腰部的发力呈环形运动来表现女性的曲线美与轻盈飘逸的动态美。它不似“伞”那般豪迈,也不似“鼓”那般奔放,也不及“棒”的洒脱,但是它的俏皮柔美与清新大方也是其他角色所不能及的。通过实践学习花角色中有几个主要动作“基本定律”、“回头望月”、“拉花”。下面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分析。
基本动律:此动作出现在花角色中的主体动作,它不似伞、鼓、棒那般洒脱奔放,脚下左右来回踱步,平稳有力,步子小且频率快,双膝屈膝松弛有弹性,使下半身赋有活泼俏丽的质感,双臂交替从胯旁抡起至肩平位后,手腕发力向上挑扇转巾,头部微微跟随身体动律摆动,整体动作形态稳重又不失俏皮,活泼又不失大方。
回头望月:此动作将右手彩扇比作月亮,脚下还是平稳有力的基本步伐,上身通过腰部扭、转来体现“回”,左手背后,右手持扇从左向右反复平抹旁提至斜上方,扇面冲一点不断抖动似月亮,通过右臂的开、扬来表现上身的曲线美,眼睛跟随扇子的方向体现“望”,整体动作形态线条优美流畅。
拉花:此动作与上截然不同,动作幅度大而夸张,脚下不是由基本步伐构成,而是采用了进进退进的步伐结构,步子大而轻巧,上身扭、拧、转缺一不可,双臂由肩部带动画圆,交替从后提至耳旁抛出,抛出后保持身体向前扑的形态,手腕发力向外抛扇和绸,头部跟随摆动,整体动作形态通过双臂的抡,身体的挎,步子的大,来体现出女性的泼辣大方。
(二)表演形态特征
从外在来说:“花”分为跷花与地花两种,现在表演多为地花,都是由年轻女性所扮演,梳一条大辫子,用红绸挽成花球带于头顶,表情自然面带笑容而不做作,伴随节奏变换情绪时而害羞时而俏皮时而妩媚,胸腰的开与收能够很好的配合节奏鼓点,充分展现女性的柔美,双臂彩扇与绸巾的使用巧而不拙,根据身体方位的不同,能够把道具自如的跟随变换,腰部发力扭动带动上身动作泼辣大方、流畅,线条优美,以舒展大方为特点,脚下细腻稳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5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