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的龙灯扛阁研究
关键词:龙灯扛阁;舞蹈艺术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前言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二、龙灯扛阁的发展和现状2
(一)龙灯扛阁的发展演变历程2
三、龙灯扛阁的现状5
(一)作为非遗的传承意义5
(二)民间老艺人的传承5
(三)龙灯扛阁——文化传人6
四、龙灯扛阁文化遗产保护探索7
(一)对龙灯扛阁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7
(二)龙灯扛阁文化遗产保护措施7
结语8
参考文献9
附录10
致谢11
查看完整请加QQ 351916072
(一)研究背景
龙灯扛阁是流传于笔者家乡临沂市河东区一带的民间舞蹈,可以获得一手资料。其次随着社会环境的优越,人民百姓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也大大加强,非遗的研究价值潜能也大大地让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再次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龙灯扛阁作为一种广场舞性质的舞蹈不仅是对我国各族人们对生活体验也是凝聚我国民族力量的动力,此研究对于探究非遗的民间性和娱乐群众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 研究意义
“龙灯扛阁”这一民间舞蹈现在是临沂市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扛阁后续被载入史册,张文涛在《沂蒙“龙灯扛阁”的文化解读及社会传承》中对龙灯扛阁的精彩演绎,对不同因素对表演形式的影响,民间舞研究地域文化对不同民族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而目前从非遗这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的角度不够丰富,本论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步伐及总结研究成果,来对非遗视野下的龙灯扛阁进行分析。
二、龙灯扛阁的发展和现状
(一)龙灯扛阁的发展演变历程
“龙灯扛阁”已经流传世间已久,“龙灯扛阁的发源地是三官庙村,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的一种土著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距今也有170多年历史。
论起龙灯扛阁历史渊源的主要有:在古代时期,百姓一向信奉迷信,认为这一民间舞蹈来源于当地的龙王违反天的旨意,唐太宗因为自己的过失做错事导致龙王大发雷霆被砍头,唐太宗则下旨扎制龙灯来进行舞动龙来进行弥补自己所留下的罪孽的民间传说,板凳龙有许多少见和使人震撼的表演方式,比如现在还流传的“梅花形”、“元宝”、“麦饼团”、“铁索”、“盘屋柱”、“青蛇溜”、“田鸡挂”等多种表演形式。
起源:
龙灯扛阁是全国举世无双的将龙灯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的范例。龙灯扛阁这个舞蹈形式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龙灯,另一部分是扛阁。其中龙灯,也可以叫作戏舞或者龙舞,龙灯扛阁是古时期黎明百姓对龙的信仰作为图腾信仰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龙灯扛阁中的扛阁,又叫作抬阁,是人民抗在肩膀的一种形式复杂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数千年来,龙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拥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从来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能够取代或超越它。《龙舞》的表演动作和使用的音乐是与龙灯扛阁的表演形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的龙舞,是作为一种迷信的形式用来祈求老天保佑的祭祀舞蹈。在汉代时期的目的只是想上天能保佑农作物能够丰收顺利。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的改变自然而然,龙灯扛阁中舞龙仪式就是祈求老天下雨的一个重要环节。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5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