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的风格特征及传承发展

2022-04-16 14: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渔灯秧歌是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艺术,早在清朝中期便已在鲁南台儿庄运河两岸流行,后随时势的变迁或停滞或快速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人们对渔灯秧歌的关注却越来越少。渔灯秧歌曲词通俗易懂,神韵优雅细腻,其情节风趣幽默,动作简单粗犷,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表演中以歌舞表演为主,戏剧表演为辅。渔灯秧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学术教育价值以及经济产业价值。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大宣传,推动渔灯秧歌进校园,另一方面可以在保留原有节目及其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创作新节目,以此争取群众基础,促进渔灯秧歌的长远发展。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山东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的概述 2
(一)渔灯秧歌起源 2
(二)渔灯秧歌发展 2
(三)渔灯秧歌基本内容 2
三、山东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征 4
(一)渔灯秧歌的唱词 4
(二)渔灯秧歌的动作特点 4
(三)渔灯秧歌的表演方式 4
四、山东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的传承价值 5
(一)历史文化价值 5
(二)学术研究价值 5
(三)经济文化价值 6
五、山东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的传承发展路径 7
(一)提升保护意识 7
(二)加强宣传引导 7
(三)增加教学活动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山东枣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逐渐形成了渔灯秧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休闲娱乐方式的不断增多,渔灯秧歌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能够正确掌握渔灯秧歌技艺技巧与舞蹈风格的艺人寥寥无几。笔者作为一名山东人,看到家乡的传统艺术面临绝迹的险境,想为家乡的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于是对山东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的风格特征及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达到促进渔灯秧歌良好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渔灯秧歌是齐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代表。但是从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研究枣庄渔灯秧歌的成果较少,所以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当前学术领域在渔灯秧歌方面的不足之处。
渔灯秧歌这一代表着齐鲁舞蹈文化的小舞种,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如今随着城乡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审美价值的转变,渔灯秧歌的演出形式已难得一见。因此,针对渔灯秧歌的风格特征以及传承、保护方式展开研究,可以切实为枣庄渔灯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搜集到了与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而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最终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理论研究依据。
2.田野调查法
赴山东枣庄地区,观摩与渔灯秧歌相关的演出和展示物品,记录下了枣庄地区渔灯秧歌的起源发展、风格特征等。
3.访谈法
赴枣庄实地采访渔灯秧歌的表演者和传承人,收集渔灯秧歌表演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设计访谈内容,获取渔灯秧歌起源、发展、表演方式、文化内涵等的相关资料。
二、山东枣庄地区渔灯秧歌概述
(一)渔灯秧歌的起源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清朝中期流行于鲁南台儿庄运河两岸。渔灯秧歌名字的由来与“年年有余”和“五谷丰登”两个成语有关,渔和灯分别谐音“余”和“登”。此外,渔灯秧歌的动作道具也多与渔业多有关联,动作中有许多模仿捕鱼的,而道具或为鱼造型、或为渔具造型,由此可以看出渔灯秧歌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
渔灯秧歌是山东省土生土长的,非常富有民间乡会特征的艺术形式,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台儿庄运河两岸均会举办民间乡会,乡会中会出现许多节目,比如说:龙灯、高跷、旱船、花鼓等,而渔灯秧歌作为山东省台儿庄运河两岸乡会的串演节目之一,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渔灯秧歌在场地表演时,多为歌舞表演,但也有部分戏曲节目。其的表演时间串联的也很长,在春节中的表演会从大年初一贯穿到正月十五,有时候遇到了丰收的年景,渔灯秧歌的串演还会持续到正月底才会结束。
(二)渔灯秧歌的发展
在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时期,政局动荡,战事频仍,加之地势低洼,水灾多发,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迫于生计,人们四散以乞讨为生,渔灯秧歌因此一度中断。抗战取得胜利以后,曾有粮商在台儿庄地区开办粮行并出资再度办起乡会,渔灯秧歌也因此死灰复燃,再度出现在台儿庄运河两岸。
解放后是渔灯秧歌发展十分活跃的一个时期,由于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学习渔灯秧歌的越来越多,每逢春节期间,多支渔灯秧歌队伍齐聚表演,共同切磋交流,因此渔灯秧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增多,渔灯秧歌不再受欢迎,因此秧歌队伍日趋减少。
(三)渔灯秧歌表演的基本内容
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的大环境而独立存在,就像音乐、戏曲、书法、绘画、杂耍等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依附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思潮下,才会有发展的空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艺术只有与文化结合,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灵魂。”将艺术形式的这些生存特点映射到渔灯秧歌上亦是如此,渔灯秧歌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之外,不管在动作程式上,还是服装道具上都深受齐鲁大地风俗文化的影响。
渔灯秧歌的基本内容可以从演出形式、曲词、乐器与道具四个方面划分。渔灯秧歌多在大街、广场进行表演,其中演员十四人,根据演出需要扮演不同角色,不同角色所穿服饰不一。主要角色有:渔翁、渔婆、货郎、憨丫头、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锣(女)等,人物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百姓身边的生活,每个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渔翁、渔婆的原型是生活在运河两岸的渔家,货郎是旧时走村串乡卖杂货物品的小商贩,憨丫头、小姐、先生都是农村常见的人物形象。渔灯秧歌道具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扇子、手绢等,还有很多表明人物身份的特定道具:渔翁拿渔竿,渔婆拿鱼灯、货郎拿货郎鼓、憨丫头拿团扇、小姐拿扇灯、先生拿铜铃、四鼓拿鼓(男)、四锣拿锣(女)。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7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