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扭在胶州秧歌中的重要性
摘 要 1
Abstract 1
前言 2
一、胶州秧歌简介 2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和发展 2
1.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和变革 2
2.胶州秧歌的文化发展背景和未来发展 2
(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3
1.胶州秧歌本体特征分析 3
2.胶州秧歌的道具及音乐特点 3
二、“扭”的形成和运用 4
(一)“扭”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4
1.历史原因 4
2.人文原因 4
(二)“扭”的表现形式 4
1.肢体细节的运用 4
2.对整体的带动作用 5
三、“扭”在胶州秧歌中的重要性 5
(一)“扭”在胶州秧歌中的运用 5
(二)扭在胶州秧歌中的美学价值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论扭在胶州秧歌中的重要性
摘 要
胶州秧歌在众多秧歌舞系中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表演特色,特别是其动作韵律自成一派。本文从胶州秧歌的形成起源与发展入手,介绍其本体的风格特征,进一步以“扭”为中心,描述“扭”的动态形成以及其在胶州秧歌中的运用和美学价值,论述“扭”在胶州秧歌中的重要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扭;胶州秧歌;动律
目录
Abstract
Jiaozhou Yangge is a unique place in many special twisting yanko dance, with strong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ts movements are separat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for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iaozhou Yangko, introduced its artistic style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to "twist" as the center, the dynamic formation and its description "twisted" in use and aesthetic value of Jiaozhou Yangk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wisted" in Jiaozhou Yangko.
Keywords: torsional ; Jiaozhou yangko; dynamic law
前言
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的胶州秧歌,结合了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其独具风格的道具、音乐及动态特征吸引着观众。而作为胶州秧歌中“拧、碾、抻、韧、扭”等动作的风格特点之一,“扭”关乎到胶州秧歌一招一式的动作发挥。
一、胶州秧歌简介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和发展
1.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和变革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在《胶州秧歌》艺术中记载的“胶州秧歌是根据流传于山东胶县(今胶州市)后屯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开场及结束时的舞蹈部分和高密县的民间舞蹈跑花灯的个别动作整理改编而成,因它是胶县一带的民间舞蹈,所以起名叫做胶州秧歌。”关于其历史起源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清朝乾隆与咸丰时期,这种说法的认定来源于乾隆版的《胶州志》与《胶州文化志》两书中的前者提到的“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和后者发现咸丰年间的一位进士曾生动描述关于胶州秧歌的六种角色的服装和道具。[1]另一种说法认为其起源与宋元时期,这种观点认为“秧歌”的起源是在南方,能够传递到地处北方的胶州,是因为胶州在宋元时期的海运文化发展中作为重要港口致使秧歌传入胶州。
胶州秧歌通过不断的发展与变革,分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这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才是胶州秧歌才是完整的。
2.胶州秧歌的文化发展背景和未来发展
胶州秧歌是在胶州海域文化的背景下得到产生和发展的,可以说是本土文化发展处的一种表演形态。由于地域的影响,从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表演的人物性格和内容来看,反映了山东齐鲁之地的齐文化。而当地的农耕生活是胶州秧歌的主要内容,不仅反映了农民的农耕生活,也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其影响深远。
由于胶州秧歌起源于民间,其内容也是取材于民间,至今还保留着质朴与独特的风格,受众较广。在未来如果想要有更好的发展,除了将胶州秧歌的精髓传承下来,好好培养下一代表演艺术人才外,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新的思想、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来对待。
(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1.胶州秧歌本体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包括了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等六种行当,演员编制一般为24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是其两种表现形式。胶州秧歌具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对于胶州秧歌表演的本体风格特征,可从其动律、律动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其动律,可以归结为“碾、拧、抻、韧、扭”五个特征;“碾、拧、抻、韧、扭”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个部分按照一定次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构成统一和谐的运动,形成了收与伸、强与弱鲜明的对比,使舞蹈生动细腻,更具魅力。对于律动和动态特征,当地的老艺人将其律动与风韵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而专业的舞蹈家则将其特征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2]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延伸美感。
2.胶州秧歌的道具及音乐特点
(1)胶州秧歌的道具特点
由于胶州秧歌本身是以舞蹈与戏曲结合为表演形式,所以除了角色与服饰,所用的道具也是其一大特色。道具根据男女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男性角色使用的道具主要有棒槌,开始是指乞讨用的打狗棒,慢慢的演变为齐眉棍,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进演出的需要演变成横天棍,指导清末明初以来才一直使用棒槌。角色可以利用棒槌完成怀花、顶花、腰花以及腿花等动作。
女性角色的道具宝座折扇、团巾和方巾,不同角色的设定使用的道具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颜色上,翠花以绿色为主,而小嫚则以红色为主。这些道具都是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发展而保留至今的。
(2)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
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独特,不同于其他舞蹈。利用唢呐、堂鼓、大锣、铙钹、手锣以及锣等乐器演奏出打击乐、唢呐牌子以及民歌小调。各种不同风格但是却通达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曲牌组成了胶州秧歌的小戏音乐,这是其第一个音乐特点。“以徵调式为主,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音乐雕饰的特点。胶州秧歌音乐的调式特点,可谓以民族调式徵调式为主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的运用出现”。[3]胶州秧歌具有“快发力慢延伸”的舞蹈节奏特点。一般是用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吹打乐来伴奏,节奏明快、音调多变、旋律优美,音乐中用大量的附点音符来表现胶州秧歌“慢做快收”的动律特点。
二、“扭”的形成和运用
(一)“扭”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1.历史原因
对于女性角色在胶州秧歌中的表演形态,我们不难看出其无论是动作韵律还是神态都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这与胶州秧歌形成的历史时期有关。因为当时环境下的社会背景,女性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被要求缠足。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只能通过舞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中美的追求,形成了以脚部为支点、上传到腰部的“扭的形态”,不仅将女性舞蹈的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展现了“三寸金莲”的独特风韵。
2.人文原因
在历史上,胶州所处之地在宋、明时期是贸易港口,为胶州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在经济与文化较为繁荣的条件下,胶州人的思想、思维也发生了转变,再者受到当地齐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胶州秧歌角色的表现融入了封建社会不同女性的性格特点。而位于山东的胶州,当地人民有着山东人的粗狂和进取,细腻而灵变,且富有耐力的性格特点,从胶州秧歌中的“扭”动全身,扭在各个部位的反复动作律动夜店可以表现出。所以“扭”的动作形态的形成也受到当地人性格的影响。
(二)“扭”的表现形式
1.肢体细节的运用
“扭”是胶州秧歌动律的核心,动作的完成是需要在以腰部为轴心的基础上,脚掌与脚跟进行碾动而作为指点,辅助肩部与胯部等身体部位一起扭动而形成。虽然说胶州秧歌有“扭断腰”之称,但是身体扭动的部位不仅仅是腰,还有手臂、脚、腿部等身体部位。“扭”在胶州秧歌中,除了扭动全身各个部位,形成流动的曲线特征外,其有明显的连贯体态组合,即“扭三步”,也就是双腿保持屈膝的状态,两脚先后脚跟、脚外侧相继着地,身体两边分别有胯先旁移,提腰,胸向前倾,带动两手臂在胸前分别划半圆,从而形成扭态。[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wdx/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