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文化长廊交通景观设计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内外交通景观设计研究现状...........................................1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3
2 交通景观设计方法理论分析.........................................3
2.1 交通景观的定义..................................................3
2.2交通景观设计的意义..............................................4
2.3交通景观设计原则及方法..........................................5
3 研究路段现有景观元素分类统计与分析...............................5
3.1研究路段的选取.............................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_5_1_9_1_6_0_7_2
.....................5
3.2现有景观元素分类统计............................................7
3.3路段现有景观元素层次分析.......................................10
4 研究路段交通景观设计............................................11
4.1景观设计总体目标...............................................11
4.2保护历史文化元素的交通景观设计.................................12
4.3满足娱乐功能的交通景观设计.....................................14
4.4 本章小结.......................................................16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 考 文 献 19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建立合理科学的滨水空间,实现城市空间和滨水空间的互相促进以及有机融合已经成了城市建设重要议题,城市的滨水地段因其特殊的地貌、水文、人文、历史而备受关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城市滨水区的建设热潮。
交通景观设计是城市滨水区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功的交通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尤为重要。优秀的交通景观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现状,结合自己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里运河是淮安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时淮安作为一个运河大都市的重要体现,里运河及其两岸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展现了淮安古时的风貌。因此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交通景观设计是紧紧围绕里运河及其周围景观进行的,对文化长廊的道路景观进行设计以发挥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长廊的交通景观设计也对传承历史文化、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交通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2.1国外交通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美国城市建筑文化学者凯文林其在《城市意象》中提出,“景观也是种社会角色,每人都熟悉的环境,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以及符号的源泉,人们因此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为了保存群体的历史和思想,景观也是一个记忆系统”。城市景观是由建筑、道路、节点、场地、植物等元素组成的系统[1]。
国外的有些学者从上世纪开始就开始研究怎样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怎样使道路更好地发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保护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雷德波恩提出人车分流系统理论,合理布置空间,尽量避免人流与车流的冲突,保持人行道和车行道系统的畅通[2]。五十年代中期,德国在发展机动化交通的同时又发展了公共交通,并且逐渐发展步行交通,建立步行空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强调了步行环境的重要,学习“功能街区”并发展“环境功能区”[3]。1960年后,一些西方国家大规模地推行步行文化,推行城市的人性化。1980年之后,人们试图寻找一种科学的规划措施,改善道路使用环境并服务于使用者,让行人和机动车在街道中平等共存,尽量减少各类交通的冲突,提高街道的经济效益。人们进行共享理论的研究,包括沿街的步行活动、道路景观、交通功能、街道质量以及经济环境等。
哥本哈根的交通基础设施。在丁字路口铺设卵石路面,提醒驾驶人员在拐弯处注意骑车人员;在台阶处,将会设置供自行车上下坡用的带有减速条的斜坡。
Banu Cicek Kurdoglu和Oguz Kurdoglu在《Determining recreational, scenic, and historical–cultural potentials of landscape features along a segmen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using factor analyzing》中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显著的景观特征的不同用途,例如娱乐、景观、历史文化[4]。
1.2.2 国内交通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易兰(亚洲)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总裁兼首席设计师陈跃中认为,考量某一滨水区景观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可以从这一景观的参与性、服务性、趣味性、可达性、公平性等一些特性来衡量[5]。
我国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目前还是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滨水空间成为了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另外出于政绩工程的需要,城市滨水地段的重塑和改造被不断开展。城市滨水区的建设主要根据城市自身特色并结合滨水地段的具体特点,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标志性建筑依水而建,将城市滨水区建设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及开发地带。句容市的肖玕河风光带景观设计时遵循了“系统性、生态性、人本性、文化性、因地制宜、现代性”的原则。钱梁在2012年第14期的《现代园艺》中认为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时,应考虑景观的艺术性、生态性和文化性。设计城市慢行交通时要考虑优化道路网络,建立慢行交通系统,特别是自行车交通,建设自行车的道路交通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yssj/2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