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检验检疫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2
1.1材料 2
1.2方法 2
1.2.1样品采集 2
1.2.2实验前准备 2
1.2.3初检流程 3
1.2.4复检操作 4
2结果与分析 4
3讨论 4
致谢6
参考文献6
附录7牛病毒性腹泻的检验检疫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牛肉的需求日趋增高,牛的集约化养殖以及对牛肉的进口应运而生,而牛传染病的相关诊断防治工作也逐渐成为了一大难题。有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在近年来的情况不断加重,且在规模化养殖场中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散户,给我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50~80 nm,有囊膜,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2],与羊边界病毒及猪瘟病毒在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该病毒于1946年在纽约州首次发现,于1957年被首次成功分离,于1971年被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由于能够交叉感染,该病毒除了能感染牛,同时还能感染猪、羊及其他反刍动物,近年来甚至有人被感染的报道[3]。目前该病已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首次出现该病毒是在1980年,是从国外引进的奶牛及绵羊体内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分离得到[1]。国际兽医局将该病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在进出口检疫中将其定为二类传染病。
牛病毒性腹泻病又称粘膜病,该病常年可发,以冬、春季多见,呈地方性流行。感染的牛存在多种临床症状,会出现高热,白细胞减少,下痢,结膜炎,口腔黏膜充血,溃疡等症状,孕牛可能出现流产、产死胎和畸胎等。此外,该病还可以引起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及免疫抑制等症状[4]。其发病机理为病毒侵入牛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在其胞内进行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后经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导致淋巴细胞坏死,从而损害脾脏和集合淋巴结等淋巴组织[5]。故而上皮细胞变性及坏死所形成的糜烂也是该病的一大特征[3]。
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技术是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的一种微量物质固相免疫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把受试样品与酶标抗原或抗体及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反应,通过加入底物显色后的颜色反应来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及酶的高催化的效率,使得该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并且迅速,特别适用于大通量样品的检测工作[6]。国外的SaLiki[7]等利用 ELISA 原理建立了检测BVDV特异性抗体技术,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十分高;我国的王新华[7]等也利用 ELISA 技术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快速敏感且易重复[8]。
由于持续性感染牛只是易被忽视的病毒宿主,其在传播BVDV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牛群中如存在持续性感染牛其发病率会普遍增高[9]。而目前相关疫苗的保护力低[10],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为切断传染源。故而找出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4017个样品的检测发现,ELISA 因其特异性高,敏感性强且迅速的优点,是一种检测牛只BVDV感染情况的良好技术[1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4017只澳大利亚进口肉牛,
实验器材:采血针,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标签,保温盒,冰箱,冰袋,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移液枪,IDEXX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蒸馏水,多道微量移液器,试管,EP管,量筒,96孔酶标分析仪,洗板机,盖板,微量板振荡器,37℃温箱,加样槽,75%酒精,计时器,超净工作台。
1.2 方法
1.2.1样品采集
待检牛群进行编号并进行颈静脉采血,所采血样保存于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并进行编号(1~4017),置于4 ℃冰箱储存。待样品采集完毕后,将样品分组包好置于保温箱中带回实验室。
将采血管置入离心机,配平后以8000 r/min速率进行离心。离心后用一次性吸管及移液枪将血浆分装入1.5 mL的EP管中并做好标记,分装时应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血浆分装完毕后置于4 ℃冰箱进行保存。
1.2.2实验前准备
将枪头装盒并进行高压灭菌。调整多道微量移液器,确保每道均可正常使用。取出样品并将其恢复至室温待用,为方便后续实验操作可将其先摆放成12乘8的排序并于最后空出四格。由于所需检测量大,ELISA过程中,孵育所需时间短,因此需对样品分批进行检测,4块板为一组,共11组。每组编号仍为连续编号。
于IDEXX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中,依次取出所需相应数量的微量反应板(共44块)编号待用,取出所需试剂,将其回复至18~26 ℃ 并通过轻涡旋、旋转混合均匀备用。
配置洗液,将10倍浓缩的洗涤液恢复至18~26 ℃ 后可进行配制。将其用蒸馏水于洗液瓶中稀释10倍。将洗液瓶安装至洗板机上后,对洗板机进行3次润洗。同时观察洗板机的洗涤孔是否有堵塞现象,保证其能正常使用。同时将酶标分析仪开启,将其预热后进行正常工作。
1.2.3初检流程
取微量反应板并将样品序号标记在相对应的记录表上,将所需使用的试剂按顺序分别倒入酒精消毒过的加样槽中。
用多道微量移液器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50 μL的检测溶液。最后四个孔应空出,标记为阴阳对照孔,并在阴性对照的两格孔中各加50 μL的阴性对照;在阳性对照的两个孔中各加50 μL的阳性对照;在剩下的反应孔中分别加入50 μL的被检样品,在加入不同种试剂以及样品时应每次更换枪头。完毕后将微量反应板放置于微量板振荡器震荡3 s,使反应板中溶液混匀。盖上盖板之后将微量反应板置于37 ℃的条件下孵育2 h误差不可超过5 min,孵育过程中进行下一块板的加样操作。
孵育完毕后将微量反应板置于洗板机内,每个反应孔加入约300 μL的洗涤液进行洗涤,共洗涤5次。最后一次洗涤完后,取出微量反应板并将反应板在吸水性材料上用力拍干,每块板洗涤过后都应使用新的吸水性材料进行拍干。在加入下一步试剂前应防止微量反应板干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dwyx/5114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