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comt基因5’utr区域多态性与猪混群后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分析【字数:7716】

2024-02-25 11:3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混群是目前养猪生产中难以避免的常规程序,混群后由于猪群内稳定的社群结构被破坏,会爆发严重的攻击行为。目前已经有通过遗传手段对动物行为进行调控的研究,而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是大脑中调控攻击行为的多巴胺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试验以苏淮猪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猪混群后36 h内的攻击行为,筛选攻击行为强和攻击行为弱的猪,并以它们的DNA为模板,分析猪COMT基因5’UTR区域多态性,筛选与猪攻击行为相关的SNP位点。试验结果显示,在猪COMT基因5’UTR区域共筛选到一个SNP rs337466987,通过关联性分析显示,该基因5’UTR区域多态性与猪攻击行为无显著关联,这一结果为未来通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减少猪攻击行为的研究扫清了障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 2
1.1.1 试验动物2
1.1.2 实验试剂2
1.1.3 实验仪器3
1.2 试验方法 3
1.2.1 苏淮猪的混群3
1.2.2 筛选攻击性最强和最弱的猪3
1.2.3 耳组织DNA的提取4
1.2.4 PCR4
1.2.5 测序4
1.2.6 筛选SNP位点和基因型4
1.2.7 数据分析5
2 结果与分析5
2.1 筛选猪的攻击性5
2.2 猪COMT基因5’UTR区域SNP位点的筛选及基因型判定结果6
2.3 猪COMT基因5’UTR区域多态性与猪混群后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分析7
3 讨论 7
致谢9
参考文献9
图1 攻击性强弱两组猪的攻击时长和攻击次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5
图2 COMT4产物胶图6
图3 COMT基因的rs337466987位点6
图4 COMT基因rs337466987位点基因型判定6
图5 rs337466987位点不同基因型与攻击行为的关联性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分析结果7
表1 COMT基因5’UTR引物信息3
表2 攻击性强弱两组猪的攻击行为数据5
表3 攻击行为强弱两组之间COMT5’UTR区域SNP基因型频率对比7
表4 rs337466987位点不同基因型的打斗时长7
COMT基因5’UTR区域多态性与猪混群后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引言
为了实现精细化饲养管理并提高生产效益,混群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依旧是一道难以避免的程序,然而当猪群在重新混群时,由于稳定的社群结构遭到破坏,为了争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在混群后一段时间猪群内部往往会爆发多次剧烈的争斗[1],直至重新组建新的社群等级制度。混群后的争斗行为不仅会降低养殖收益,也会对动物福利造成负面的影响,如产生生理应激反应[2];大量的体表伤痕也会导致猪更易感染疾病,严重的可能还会影响种猪的繁殖性能;当打斗发生在临屠宰体重时,还会导致胴体品质下降[3]。由于混群会造成对动物福利和生产效益双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部分研究认为集约化生产中应该尽量减少混群[4]。然而改变生产方式避免混群在如今的规模化生产中是不可行的,猪的性别不同、生长发育强度差异导致所需的饲养管理也会有区别,在断奶期、生长育肥期、运输、屠宰前等过程中也都需要对猪进行混群以实现精细化管理。
目前的研究认为猪的攻击行为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外部因素包括种群密度、食物充裕程度、种间竞争、优势序列和环境等,内部因素分为遗传因素、个体差异、繁殖性能等;同时动物的生理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群体规模和个体间的熟悉程度等也会影响猪的攻击行为[5]。然而,目前关于动物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动物的攻击行为的机制尚不明确,对猪混群后攻击行为调控的效果也不理想。
如今的生产实践中采用的主要是通过营养调控和优化饲养管理等操作来减少猪混群后的争斗行为。在营养调控方面主要是满足猪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在饲料中添加前体物质来调控某些激素的含量,进而调控猪的攻击行为。目前有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色氨酸能增加下丘脑中5羟色胺的水平,进而显著降低公猪的攻击行为[6]。在饲养管理方面,主流做法有干扰猪的嗅觉、降低饲养密度、增大通风等操作。但以上这些措施往往都不能产生长久稳定的效果,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饲养成本,而同一批次中生长发育情况相似的猪在混群后的争斗行为中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可以从遗传角度来研究与猪攻击行为紧密相关的基因,筛选出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有助于从基因层面稳定降低猪的攻击性,从而减少因打斗行为带来的经济损失。
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儿茶酚胺类递质的代谢酶,可调控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体系功效的正常运转,儿茶酚胺类激素可以加强中枢神经体系对外界情况的敏感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攻击性。目前许多研究认为COMT多态性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Val158Met多态性,Strous等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及危险行为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中,首次发现其中Val高活性的等位基因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暴力行为,而Met低活性的等位基因则会增加个体的攻击倾向[7]。
先前也有研究表明COMT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紧密相关[8];在对小鼠的COMT基因敲除实验中发现,杂合雄性小鼠敲除COMT基因后攻击行为显著增加[9]。人类的COMT基因位于22号常染色体的q11.1至q11.2区域,有研究表明功能SNP Val158Met位点与人类抑郁症具有一定联系[10];也有研究表明和Val158等位基因相比,该基因表达的酶活性显著降低[11]。而目前对COMT基因5′UTR的研究较少,5′UTR与基因表达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参与翻译调节并影响转录后的各个阶段[12],其多样性会导致相应基因表达的变化,王顺利等在类富脯氨酸5(proline rich 5like, PRR5L)基因多态性对鸡脂肪性状及屠体性状的影响研究中发现PRR5L基因5’UTR的G514A位点可能是一个影响鸡胸肌生长发育的位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的胸肌重差异显著[1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dwyx/56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