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周边地区新城疫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附件)【字数:6327】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实验材料 2
1.1.1 鸡胚 2
1.1.2 毒株 2
1.1.3 试剂 3
1.1.4 仪器及设备 3
1.1.5 引物 3
1.1.6 样本 3
1.2 实验方法 3
1.2.1 样品采集 3
1.2.2 样品处理 3
1.2.3 鸡胚接种 3
1.2.4 病毒血凝效价的测定 4
1.2.5 血凝阳性样本的RNA提取 4
1.2.6 血凝阳性样本RNA的反转录 4
1.2.7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5
1.2.8 阳性样本的NDV鉴定 5
1.2.9 NDV阳性样本的F基因全长扩增 5
1.2.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5
1.2.11 送测样本序列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病毒分离与鉴定 5
2.2 NDV F基因全长扩增 6
2.3 NDV F基因序列分析 6
3 讨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南京及周边地区新城疫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引言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s,NDV)强毒株引起的一种禽类高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新城疫在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通报的动物疫病之一,在我国,农业部将其计入17种一类动物疫病,进行外来动物疫病的重点防范[12]。自1926年新城疫病毒被确认之后,新城疫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过四次。1926年第一次起源从东南亚开始,从亚洲传播至欧洲,30年内传播至全球各地,且亚洲、北美、欧洲的地方流行株均不同;20世纪60年代末第二次大流行起源于中东,1973年大多数国家受到波及,除了亚非地区出现的流行株,绝大部分国家为Ⅴ和Ⅵ基因型;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赛鸽的传播,中东爆发的第三次流行在1981年传入欧洲,然后波及全球,这次大流行的流行株为Ⅵb型;1984年从台湾开始的第四次大流行,演变出了很多种新的基因亚型的NDV,危害了非常多的国家与地区。四次大流行导致的全球经济损失引起了全球对新城疫的重视,现如今世界各国对于新城疫基本采取严格的扑灭措施,并且在饲养管理中也对新城疫的疫苗接种和定期监测非常重视。虽然由于防治水平和意识的提高在90年代之后没有出现过新城疫世界性的大流行,但是在局部经常会出现零星的流行与爆发事件,不仅严重危害了家禽的生产性能,还造成了当地地区严重的经济损失[35]。如今,新城疫以一种非典型性流行的模式在世界内发生流行。
新城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是一种具有囊膜、单链、负股、不分节段的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15kb,顺序是3NPPMFHNL5’,编码6种结构蛋白,分别是NP核衣壳蛋白、P磷蛋白、M基质蛋白、F融合蛋白、HN血凝素一神经氨酸酶蛋白和LRNA聚合酶蛋白。其中F融合蛋白和HN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是新城疫病毒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功能性蛋白,这两种蛋白位于病毒囊膜的表面,在新城疫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N血凝素一神经氨酸酶蛋白主要在病毒的入侵和成熟过程中发挥细胞受体识别、病毒吸附细胞膜介导,促进膜融合的作用,而F蛋白作为一种跨膜蛋白,主要作用是破坏靶细胞的细胞膜和诱导病毒囊膜和宿主细胞膜进行融合,由此可见这两种蛋白是决定新城疫病毒致病性的主要因素[6]。
NDV只有一个血清型。近几十年里,NDV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仅宿主范围在不断增大,而且新基因型毒株连续出现导致其抗原性甚至毒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些年大量的数据表明,NDV不同分离株之间或大或小抗原性差异已经被发现,甚至由于有些相互分离株之间无法产生较好的交叉保护的现象,免疫失败的现象常常发生。然而即便如此,其抗原性相关指数R值却并未突破成为不同血清型间的阈值,所以,NDV仍旧只有一种血清型。因为致病性不能将病毒的所有特性都很好的反应,所以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毒株分型,以此来反映出相同毒力病毒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差异[79]。
在不断地进化之中,NDV已产生多种不同的基因型。根据F基因的长度和序列,将NDV被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大谱系,基因组全长有15186 nt、15192 nt和15198 nt3种形式。目前,所有ClassⅠ自然分离毒株基因组的长度都为15198bp,大部分都是弱毒,主要存在于家养和野生水禽中,目前所用疫苗株和导致历史上新城疫4次大流行的毒株均属于Class Ⅱ。一般认为,ClassⅠ只有1个基因型,ClassⅡ被细分为15个基因型(I~XV)[1011]。
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NDV以Ⅵ型和Ⅶ型为主,其中在鸽群中引起流行的NDV主要是Ⅵ型,而在鸡和鹅群中引起流行的NDV以Ⅶ型为主。古典的IX型和最开始鸡群中流行的Ⅵ型都很少被分离到。近年研究还发现在我国某些地区出现了新的基因型,例如我国华南鹅群中首次发现Ⅻ型NDV以及广西野鸟中首次发现Ⅶh型NDV。2010年广东活禽市场的鹅群中第一次分离出Ⅻ型NDV,虽然该型NDV基因组长度仍为15192nt,但和在我国流行的Ⅶ型NDV已经存在了明显差异,后来证实这是全球新出现的基因型,与2008年南美秘鲁的毒株同源性最高,目前来源尚不清楚。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流行的Ⅶh亚型NDV,2011年第一次于我国广西的野鸟中分离出,随后该类型的NDV也在云南和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活禽市场被检出[1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dwyx/56222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