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猪肌内脂肪表型测定及其与hfabp和phkg1基因的多态性关联性分析【字数:7616】

2024-02-25 12:0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了鉴别出可以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fat,IMF)含量的分子标记,屠宰测定212.0 ± 0.5日龄、体重在59.16 ± 0.61 kg共132头苏淮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并分析早期报道的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H-FABP基因rs1110770079位点和PHKG1基因rs697732005位点在苏淮猪群体的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苏淮猪群体肌内脂肪含量为(2.01 ± 0.05)%,变异系数为30.90 %。其中,母猪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阉割公猪肌内脂肪含量(P = 0.030)。在H-FABP基因中,CC、CT和TT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50、0.318和0.432,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9和0.591,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差异并不显著;同样,在PHKG1基因中,CC、CT和TT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29、0.258和0.113,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58和0.242,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也不显著。因此,本研究未发现H-FABP上rs1110770079位点和PHKG1基因上rs697732005位点与苏淮猪的肌内脂肪性状相关,不能确定其是否可以作为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3
1.1 试验动物3
1.2 试验方法3
1.2.1 样品采集3
1.2.2 耳组织样DNA提取3
1.2.3 背最长肌中肌内脂肪提取3
1.2.4 DNA浓度与质量检测4
1.2.5 DNA浓度的稀释4
1.2.6 引物设计4
1.2.7 PCR扩增4
1.2.8 HFABP和PHKG1基因多态位点的分型4
1.2.9 数据整理4
2 结果与分析4
2.1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描述统计4
2.2 HFABP和PHKG1基因型多态性分析5
3 讨论 5
3.1 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5
3.2 HFABP基因对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6
3.3 PHKG1基因对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6
4 结论 6
致谢6
参考文献6
苏淮猪肌内脂肪表型测定及其与HFABP和PHKG1基因的多态性关联性分析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猪生产和消费的国家,猪肉是中国人民的主体肉食,约占肉类总消费的84 %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追求口感的享受。在猪肉肉质评定过程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研究表明,肌内脂肪可以影响猪肉的嫩度、风味、多汁性等[1],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想要有效的改善猪肉的品质,对猪肌内脂肪进行选育提高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研究结果显示,肉用型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一般可分为四个等级,理想值:3.0 %4.0 %,较理想值:2.0 % 2.9 %,尚可接受值:1.5 %2.0 %,较低值:< 1.5 %[2]。苏淮猪是以新淮猪为母本,大白猪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横交固定,经7个世代选育形成的新品种[3]。苏淮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率高的特点,但其肌内脂肪偏低,并且变异系数较大,有可进一步选育提升的空间。不可否认,早期传统育种技术对家畜部分经济性状遗传改良起了重大作用,如瘦肉率、生长速度等。但对于肌内脂肪这类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活体测定难度大,屠宰测定费时费力,且生产世代间隔较长,传统育种技术选择难以快速对其选育提高。但利用分子标记法进行选育测定,不仅技术简单,而且检测速度快,节省人力和物力,因此,开发和利用分子标记来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位于猪的6号染色体,是一种小细胞内蛋白质,在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和代谢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它的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使细胞膜内外形成浓度差[4]。众多研究表明,HFABP基因与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息息相关。Gerbens等[5]发现了在HFABP基因中具有纯合单倍型aaddHH个体其肌内脂肪含量显著增高;曲亮等[6]利用PCRRFLP方法在苏淮猪群体中检测到了HFABP基因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并发现HFABP基因的这3个SNP都存在多态性,且Hinfi位点不同基因型的背膘厚和瘦肉率均存在显著差异;覃兆鲜等[7]在陆川猪群体研究中发现,在CDS区碱基序列235位由A突变为G,密码子所对应的氨基酸精氨酸也因为突变转变为甘氨酸,推测该位点可能影响陆川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庞卫军等[8]以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内江猪、汉江黑猪、汉中白猪、荣昌猪、八眉猪和野猪作为试验对象,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在上述猪种中,HinfⅠRFLP位点都存在多态性,MspⅠRFLP和HaeⅢRFLP位点上,荣昌猪、内江猪、汉江黑猪和八眉猪为单态,其余猪种为多态性,且提高“aaddHH”基因型频率可显著地提高IMF含量;张民扬等[9]在三元猪和圩猪的研究中发现,在猪肉品质方面,圩猪的肌内脂肪显著高于三元猪,并且,HFABP基因在圩猪肌肉和肝脏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都极显著高于三元猪,故而猜测,HFABP基因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可能是导致圩猪肌内脂肪含量较高的原因;2014年,Chen等[10]发现,HFABP基因Hinfi多态性位点在延安猪和DLY猪群体中,对IMF含量有显著影响,但是HFABP基因是否与苏淮猪肌内脂肪相关仍是未知。
磷酸化酶激酶γ1(phosphorylase kinase gamma1,PHKG1)基因位于猪的3号染色体,它的作用机制是分解糖原,维持血糖平衡和为机体肌肉的收缩提供能量[11]。糖酵解途径是影响系水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PHKG1基因是编码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并且研究表明这个基因与多个肉质性状密切相关,它们可能通过糖酵解途径影响到系水力。而冯岗等[12]以北京黑猪为试验对象,在研究中发现肌内脂肪和滴水损失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PHKG1可以作为影响肌内脂肪的候选基因;杨昊欣[13]三元猪群体研究中发现,PHKG1基因的表达与三元猪系水力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李龙云[14]在巴克夏猪和里岔黑猪群体的研究中发现,PHKG1基因多态性丰富,而且优势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PHKG1基因对巴克夏和里岔黑猪的肌肉嫩度和背标厚的影响显著,但是PHKG1基因是否与苏淮猪肌内脂肪相关未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dwyx/56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