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一例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1-04-03 12:4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真菌性皮肤病是由多种皮肤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传染病,它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疾病可能会损害角质化组织,如毛发、羽毛、皮肤、指(趾)甲、爪、蹄等,形成癣斑,表现为脱毛、脱屑、渗出、痂块以及瘙痒等症状,持续时间长,不易治愈。治疗主要以缩短病程以及防止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为目标。预防主要是注意犬体卫生、加强营养、经常消毒以及重视公共卫生等措施。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见的致病菌种、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并通过一例犬真菌性皮肤病的介绍来进一步阐述该病的诊断与治疗,从而进行一些讨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真菌概述1
常见致病菌种 1
1.1.1 犬小孢子菌1
1.1.2 石膏样小孢子菌2
1.1.3 须毛癣菌2
1.2 发病机制 2
1.3 流行病学2
2 临床研究3
2.1 临床症状3
2.2 诊断方法3
2.2.1 临床检查3
2.2.2 伍氏灯检查3
2.2.3 直接镜检3
2.2.4 真菌培养3
2.2.5 聚合酶链式反应3
2.2.6 活检4
2.3 治疗方法4
2.4 预防措施4
3 病例介绍4
3.1 基本信息4
3.2 主诉5
3.3 检查与诊断5
3.4 治疗5
3.5 小结5
4 讨论5
致谢6
参考文献7
一例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引言
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种角化组织的表面感染,包括皮肤的指甲/爪、毛发和角质层等,能引起这些感染的真菌被称为皮肤真菌。其病原体一般分为三个属,即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前两种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后者主要影响人类。皮肤真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很久。一般来说,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幼年较成年易感。传染源可以是患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病动物也可以是人类,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但也可能通过被污染的设备或环境间接受到感染,还可以通过搔挠、摩擦或蚊蝇叮咬等从损伤的皮肤处感染。该病主要对毛发、皮肤、指(趾)甲等造成损害,并形成癣斑。真菌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从病原、诊断、治疗、预防和制定综合防控措施等多方面开展研究。
1 真菌概述
据报道,有超过20种不同的真菌可以引起犬的临床疾病。然而,最常见的分离病原体是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M. gypseum)和须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1]。该疾病可以通过感染性孢子直接传播给易感宿主而发生。人和动物的感染途径有很多,包括受污染的环境和物体、亚临床或临床感染的动物,以及毛发上孢子的机械携带者等等。
1.1 常见致病菌种
1.1.1 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 1902 年首次发现了犬小孢子菌,它是引起疾病的最常见的真菌之一,经常引起人类的真菌性疾病,如头癣、足癣、甲癣等。
菌种的数量、菌株的致病力和机体抵抗力与犬小孢子菌的发病有关,频繁接触犬小孢子菌、机体有局部损伤、患有自身免疫综合征或内分泌性疾病等都有可能导致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2]。
犬小孢子菌的显微镜检查显示,大量圆形小孢子聚集在发干周围,中央宽大,形状似豌豆荚,多个大分生孢子呈分离状态。
1.1.2 石膏样小孢子菌(M. gypseum) 石膏样小孢子菌于由 Bodin 在1907 年首先发现,由 Guiart 及 Grigerakis 在 1928 年正式定名[3]。石膏样小孢子菌可以感染犬、猫等动物,引起的损伤似黄癣样。这种真菌是一种孢子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呈链条状排列的毛外型的孢子,也可以密集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发套”形状,对患病处的皮屑进行镜检可能会发现菌丝或者成串孢子。
1.1.3 须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须毛癣菌属于半知菌亚门、梗丝孢菌纲、丝孢菌目、束梗孢科、毛癣菌属[2]。须毛癣菌这种皮肤真菌比较亲动物,能引起具有更显著炎症的真菌性皮肤病。用显微镜观察,须毛癣菌的毛状体上可见到大量卵圆形或者杆状的小分生孢子,附着于菌丝一侧,大多呈葡萄串形状排列,少数则单个存在,大分生孢子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呈细长杆状,壁薄而光滑[2]。
1.2 发病机制
皮肤真菌的感染形式是通过将真菌菌丝破碎成非常小的由感染性孢子形成的关节孢子。这些可通过感染和未感染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传染病进行传播,传播媒介包括装饰器具,被褥,衣领,体外寄生虫和接触受污染的环境。并发的皮肤微创伤是临床感染发展的重要因素。犬小孢子菌感染通常是由于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主要是猫,而被污染的环境的传播不是其有效的传播途径。怀疑大多数毛癣菌属感染是由于接触被感染的啮齿动物或其巢穴。石膏样小孢子菌则推测是由于接触受污染的土壤,因为它是一种亲动物性皮肤性真菌。由皮肤瘙痒或损伤,湿度和体外寄生虫引起的皮肤微创伤均是皮肤癣菌感染的最佳条件。任何预先存在的会导致表面湿度增加,引起皮肤微创伤或危及宿主免疫监视的疾病都会增加机体的感染几率。
皮肤真菌感染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涉及角质细胞的关节分枝杆菌粘附,这在暴露的26小时内就会发生。这一过程很可能是由关节分生孢子表面表达的碳水化合物特异性粘附素以及皮肤癣菌分泌蛋白酶如枯草杆菌蛋白酶介导的。第二阶段涉及真菌分生孢子萌发,其中芽管从关节分支杆菌中出现,然后穿透角质层。该感染步骤在皮肤癣菌感染的体外角膜细胞模型中46小时内发生。第三阶段涉及角化结构的皮肤癣菌侵袭,表现为皮肤癣菌菌丝侵袭角质层并向多个方向生长,包括大多数皮肤癣菌的毛囊部位。孵化后7天内,菌丝开始形成关节分枝杆菌,完成真菌的生命周期[4]。临床病变表现通常在暴露后1至3周出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dwyx/5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