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总黄酮的稳定性研究(附件)
1 药材背景
1.1 桑白皮综述 1
1.1.1 形态特征 1
1.1.2 桑白皮生长环境 1
1.1.3 采集 1
1.1.4 桑白皮地理分布 1
1.1.5 桑白皮栽培繁殖 1
1.1.6 病虫害 2
1.2 药理活性 2
1.2.1 降压作用 2
1.2.2 降血糖作用 3
1.2.3 抗炎作用 3
1.2.4 抗菌作用 3
1.2.5 利尿作用 3
1.2.6 镇静镇痛作用 4
1.2.7 抑制血小板聚集 4
1.2.8 毒性 4
1.2.9 抗艾滋病病毒作用 4
1.3 化学成分 5
1.3.1 黄酮类化合物 5
1.3.2 香豆素类化合物 6
1.3.3 苯骈呋喃衍生物 6
1.3.4 降血糖成分 6
1.3.5 多糖类 6
1.3.6 菇类 6
1.3.7 其它有机化合物 6
1.4 桑白皮总黄酮的应用 7
1.4.1 临床应用 7
1.4.2 不足与展望 8
2 桑白皮总黄酮的稳定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9
2.1.1 材料与试剂 9
2.1.2 仪器与设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1.3.5 多糖类 6
1.3.6 菇类 6
1.3.7 其它有机化合物 6
1.4 桑白皮总黄酮的应用 7
1.4.1 临床应用 7
1.4.2 不足与展望 8
2 桑白皮总黄酮的稳定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9
2.1.1 材料与试剂 9
2.1.2 仪器与设备 9
2.1.3 实验方法 9
2.2 数据分析 10
2.2.1 光照的影响 10
2.2.2 温度的影响 10
2.2.3 金属离子的影响 11
2.2.4 pH值的影响 12
2.2.5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12
2.2.6 食品添加剂的影响 13
结 论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药材背景
1.1 桑白皮综述
1.1.1 形态特征
桑是落叶灌木或乔木。单叶互生,叶柄长约1~2.5 cm;叶片呈卵形或宽卵形,长5~17 cm,宽3~10 cm,基部呈圆形或心脏形,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表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背面沿叶脉有疏毛,腋间有簇毛;托叶早落。花雌雄异株;雄花序长1~2 cm,具花被片4枚,雄蕊4枚,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序长5~10 mm,具花被片4枚;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没有花柱或花柱特别短,多数密集成一圆形的聚合果,长1~2 cm,刚开始呈绿色,成熟后呈黑紫色或白色[1]。种子小。花期4~5月份,果期5~6月份。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干燥根皮多长而不直,形状不规则。树皮外表面颜色暗淡,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也有的残留鳞片状粗皮;内表有少许细纵纹,体重比较轻,质地较坚韧,易纵裂,难折断。长短宽窄不一样,厚1~4 mm。气微,味甘[2]。
1.1.2 桑白皮生长环境
桑白皮喜生长在温暖且湿润的气候中,较耐荫。只有气温在12 ℃以上才开始萌芽,在温度为25~30 ℃的环境中适宜生长,温度超过40 ℃则受到抑制,温度降到12 ℃以下则停止生长。多喜欢存活于沙质土壤中,不太喜在粘土中生长。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多生长于村落旁、田野间、地埂或者山坡。
1.1.3 采集
冬季采挖它的地下根,趁新鲜将泥土洗净,刮去它黄棕色栓皮,除去须根,纵向剖开表皮部,用木槌轻轻敲剥取根皮,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开,剥取白皮,晒干即可入药。
1.1.4 桑白皮地理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河南商丘、安徽阜阳、浙江淳安、江苏省、河北省、广东省等地。尤以南方育蚕区产量较大,如河南省、安徽省。
1.1.5 桑白皮栽培繁殖
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其中种子繁殖一年有三个季度可以种。其中夏播和秋播播前先置于温水中,冷却后再置于冷水中,放在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等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以播种,按照行株距20~30 cm挖开沟,沟深1 cm,每平方分米用种量为7.5~15 kg,盖土,约10天即可出苗。苗高3~4 cm,拔弱留强,间苗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 cm确定要留下的苗。嫁接繁殖:袋接法,在嫁接前20天剪穗,于湿沙中贮藏,让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直到插紧为止。芽接,春季或秋季定植。按行距、株距2 m×0.4 m挖开穴,穴径0.5~0.7 m,在穴底施厩肥,上面盖上一层薄土,把植株放进去,填上表土后,再上拉,使根部得以舒展,再填上土,压实,然后浇水。
1.1.6 病虫害
疾病影响:桑褐斑病和桑根结线虫病等;虫影响:桑螟、桑蟥、桑始叶螨等。
1.2 药理活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分别研究了桑白皮在降血糖、降血压、平喘、利尿、镇咳、抗癌、抗病毒、抗HIV肿瘤等方面的药效[3],因此为其他人用来研究桑白皮指引方向。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对桑白皮有记载。刘宋的《雷公炮炙论》也认为桑白皮在中医药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药典》记载:桑白皮属性寒、味甘,归肺经,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一些肿胀、流口水、咳嗽等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桑白皮的药理活性很多。具体如下:
1.2.1 降压作用
20世纪70年代,野村太郎等人就研究了一些桑的化学成分,然后剖析出了一系列的成分,确定了它们的化学构架,发现了桑酮G、桑呋喃C、桑根酮C、D等这些成份都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压作用。李洪玉等人[4]则应用一些方法测定了含量,并认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研究应用中比较可行,而且都一样,测得的不同地方各种的桑根酮的含量高低差距很大。陆向红等人[5, 6]则研究了工艺程序,从桑白皮中提取一些降压成分桑根酮C以及桑根酮D,然后进行研究,而且进行了结构的检测,因此为开发用桑根酮C或者桑根酮D为主要的成分的降压新药提供了科学的制备方法。后来,日本的福富用桑白皮提取物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之后,Nomura等人也经过探索,发现桑白皮中的降压成分为kuwanonG,sanggenonC,D,桑吠喃C,F,(mulberrofuranC,F,G)。而这些成分的降压机理可能和抑制cAMP磷酸二醋酶的活性有关。1995年,佐藤等人让有天生高血压的白鼠吃一些和桑叶拌在一起的饲料,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它具有使血压偏低的作用。而且发现输入桑叶制剂的动物都具有促进红细胞膜变形的功能,说明与降血压的效果有关。
1.2.2 降血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3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