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甘草中甘草酸的提取工艺研究(附件)

2021-01-07 16:1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甘草为重要的中药,具有镇咳祛痰,清热解毒,免疫抑制等功效。其主要活性物质甘草酸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如消炎、解毒、抗癌等。另外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为此采用合适的提取工艺提取甘草酸具有重大意义。该论文采用稀氨水提取法提取甘草酸,以甘草酸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考察因素为:料液比、、温度、时间、氨水浓度,酸沉PH、碱溶酸沉温度,通过单因素试验,采用正交设计对料液比、温度、时间、氨水浓度四个因素进行提取工艺优化。最终确定甘草酸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温度70℃,时间2.5h,氨水浓度0.4%。最后进行最优工艺验证,得甘草酸提取率为7.58%。 目 录
1绪论
1.1甘草概况 1
1.1.1甘草的分类学特征 1
1.1.2甘草的分布学特征 2
1.2甘草的药理作用 2
1.2.1镇咳、祛痰作用 2
1.2.2清热解毒作用 2
1.2.3抗变态、抗炎作用 3
1.2.4抗溃疡、解疮作用 3
1.2.5免疫抑制作用 3
1.3甘草的应用 3
1.3.1在食品中的应用 3
1.3.2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4
1.3.3在工业中的应用 4
1.3.4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4
1.4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4
1.4.1三萜皂苷类 4
1.4.2黄酮类 5
1.4.3多糖类 5
1.5甘草酸概述 5
1.5.1甘草酸的结构和性质 5
1.6甘草酸的药理作用 5
1.6.1抗肿瘤作用 6
1.6.2抗病毒作用 6
1.6.3心血管方面作用 6
1.7甘草酸的提取方法 6
1.7.1水浸提法 6
1.7.2超声强化提取法 6
1.7.3微波辅助提取法 7
1.7.4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7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材料 8
2.1.1仪器 8
2.1.2材料 9
2.2实验内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1.6.3心血管方面作用 6
1.7甘草酸的提取方法 6
1.7.1水浸提法 6
1.7.2超声强化提取法 6
1.7.3微波辅助提取法 7
1.7.4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7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材料 8
2.1.1仪器 8
2.1.2材料 9
2.2实验内容 9
2.2.1甘草酸提取工艺流程 9
2.2.2甘草原料前处理 9
2.2.3样品的制备 9
2.2.4标准溶液的配制标 9
2.2.5准曲线的绘制 9
2.2.6甘草酸提取率的计算 10
2.3 单因素试验 11
2.3.1料液比对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11
2.3.2温度对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12
2.3.3时间对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12
2.3.4氨水浓度对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13
2.3.5酸沉PH对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14
2.3.6碱溶酸沉温度对甘草酸提取率的影响 15
2.4正交试验 16
2.5最优工艺验证 18
2.6结果与讨论 18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1绪论
甘草有着很长的历史,然而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和认识甘草最早的国家,对甘草属药用植物从化学成份、生态资源、生产加工、质量评价等诸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近些年来,由于甘草制品和甘草原料药所需的量呈现持续的上涨趋势,所以甘草带来了这种高收益的经济效益,致使甘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也让人工培育研究甘草资源,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目标。同时我国作为一个甘草出口大国,现阶段却大多注重于出口甘草原料药和一些粗制品,经济价值并不高。因此,对于甘草的深度开发、综合使用和精细加工也是一项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课题。
随着对甘草资源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内外不断从甘草中分离出香豆素类、氨基酸、有机酸、黄酮类、三菇类化合物等。其中甘草酸是研究最多的。因为它能够治疗和预防癌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环境污染加剧、暴饮暴食等,这样将导致潜在的各种疾病慢慢浮出,而且发病率大大增加。甘草酸能够保肝护肝,降血脂,对预防酒精性肝损伤和高血脂有很大的意义。同时甘草酸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行业,为此采用合适的提取工艺提取甘草酸具有重大意义[2]。
1.1甘草概况
1.1.1甘草的分类学特征
甘草属为豆科蝶形花亚科的一个小属。多年生草本。甘草根茎粗壮,地下匍枝,主根圆柱形,长达12m,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茎直立,密被白色短毛及刺毛状腺体,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冠蝶形,淡蓝紫或紫红色,荚果条状长圆形,镰刀型或弯曲成环状,褐色,外面密被刺状腺体及短毛,种子为28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甘草生长的地方,多为大陆性气候, 昼夜温差大,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海拔高度一米之间,土壤为重壤、轻壤、盐碱地等多种质地,因此甘草具有抗寒、耐旱、喜光,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等作用, 但由于长期以来甘草资源遭到肆无忌惮的破坏,使野生甘草的面积越来越小,储量也越来越少,其资源面临枯竭。近年来,随着科研的不断发展,甘草胚胎学研究者对人工载培、组织培养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1.2甘草的分布学特征
甘草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上,与不同的植物构成群落,主要群落有黄茂和篙属,甘肃河西的大花白麻、黑果构祀、甘草和芦苇等[3]。由此看来, 甘草群落反映了其对不同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同时对研究甘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草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地区均有分布。但是不同种类的甘草其分布范围不同。如表1.1
表1.1 中国甘草资源的分布情况
甘草种类 主要分布地区

乌拉尔甘草 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北部
光果甘草 新疆和青海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3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