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丹参中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优化(附件)

2021-01-11 17:4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本文研究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实验,以丹参酮ⅡA含量作为指标,对提取溶媒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进行考察。优选的乙醇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倍数4倍,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2次,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0.32%。本实验提取方法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可作为丹参及其制剂测定方法改进或提高的参考依据。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 1
1.2 丹参的概述 1
1.2.1 丹参的生物学性状及产地 1
1.2.2 丹参的历史考证及发展 2
1.2.3 丹参的加工工艺 2
1.2.4 丹参的化学成分 3
1.2.5 丹参的主要药理作用 4
1.3 丹参酮ⅡA的概述 5
1.3.1 丹参酮ⅡA的理化性质 5
1.3.2 丹参酮ⅡA的药理作用 5
1.3.3 丹参酮ⅡA的检测方法 6
2 实验部分 7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7
2.1.1 仪器 7
2.1.2 试剂及药材 7
2.2 实验方法 7
2.2.1 色谱条件 7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2.2.4 测定法 8
2.3 方法学考察 9
2.3.1 线性关系考察 9
2.3.2 精密度试验 10
2.3.3 重复性试验 10
2.3.4 稳定性试验 10
2.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11
2.4 单因素实验 11
2.4.1 供试品溶液提取溶剂倍数的考察 11
2.4.2 提取时间的考察 12
2.4.3 提取次数的考察 13
2.4.4 单因素实验结果总结 14
2.5 正交试验 14
2.5.1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 14
2.5.2 直观分析 14
2.5.3方差分析 15
2.6 样品测定 16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8讨论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丹参属于植物界中的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管状花目,唇形科,鼠尾草族,鼠尾草属,丹参组,丹参系,丹参(原变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var.植物的干燥根及根茎。丹参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多生于温带海拔1201300米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
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为重要的药效成分。并将丹参酮ⅡA作为《中国药典》现行版中丹参药材和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成分。丹参资源丰富,应用广泛,特别是药用疗效比较显著,为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保健功效。其味苦,微寒。在中医治疗当中,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淤,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1]。主治瘀血积聚致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血虚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等病症[2]。
随着中药研究的飞速进展,近年来丹参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使得丹参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而市面上流通的丹参的含量有许多是不合格的,可能是采收季节(春、秋两季都可,春季最宜)和品种的不同(伪品、退化品、混淆品如白花变型丹参)、或检测条件及制剂工艺的的影响,导致含量不合格,质量稳定性不可控。本实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提取工艺,并用高效液相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为中药丹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对其开发利用和安全监测打下基础。
1.2 丹参的概述
1.2.1 丹参的生物学性状及产地
丹参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1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3]。
我国主要产于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及河北;野生丹参多生于林下草丛、山坡和溪谷旁,海拔1201300米左右。目前野生丹参资源由于过度采收已遭破坏,各地虽有栽培品种,但品质严重退化,质量参差不齐[4]。
1.2.2 丹参的历史考证及发展
丹参是常用的中草药之一,药用价值广泛,在我国沿用已久,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草部上品,名为郄蝉草。魏《吴普本草》名为赤参、木羊乳。梁《名医别录》中记载为为赤参、逐马。唐《四声本草》曰:“酒浸服之,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5]。五代《日华子本草》中称之为山参。明《滇南本草》中又以山槟榔、沙槟榔之名记载于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道:“丹参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丹参,处处山中有之”。可推测,到明朝丹参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面积种植。清代《本草逢原》记载“丹参治心腹邪气,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中含有丹参酮ⅡA、丹参迷迭香酸,丹酚酸A等二萜类、多聚酚酸化合物等成分,对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心肌梗塞,脑管炎等疾病都有着良好的疗效。在妇科疾病上还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的功效,是《本草便读》的中药方剂、中成药组方的主要成分之一[6]。
近年来,对于丹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对丹参提取物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表明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丹参酮类。其中丹参酮ⅡA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目前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衍生物丹参酮ⅡA磺酸钠也已被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但由于丹参酮ⅡA水溶性较低又受到限制。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丹参酮ⅡA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理作用,也使得丹参酮ⅡA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1.2.3 丹参的加工工艺
自《神农本草经》收载丹参以来,历代文献中记载的丹参炮制方法有去芦头、去苗、洗净、切、酒渍、酒炒、酒洗、酒蒸、炙、熬令紫色、炒令黑黄、焙、米炒、醋拌炒、盐水炒、猪心血拌炒等多种方法。现代丹参的炮制主要是结合丹参的主要临床应用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基本继承了古代炮制方法,其炮制方法主要有切片生用和酒炙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有生丹参和酒丹参两种炮制品:生丹参为“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酒丹参为“取丹参片,照酒炙法炒干”[7]。
丹参系多年生植物,在野生状态下,丹参的单株可以生长到三年以至更长时间。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丹参应于春、秋采挖。在实际生产中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产区丹参在种植一年后即采收,在大田采挖丹参观察发现,根系生长年限难以区分,生长三年的丹参根系的衰老腐烂严重[8]。所以通常生长到次年即可采收。研究发现其最佳采收时间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发前采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