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总多酚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附件)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栀子药用资源研究 1
1.2.1 栀子性状 1
1.2.2 栀子的分布 2
1.3 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2
1.3.1 多酚的提取方法 2
1.3.2 多酚的药理作用 3
1.4 响应曲面法 4
2 实验部分 5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
2.2 实验方法 5
2.2.1 栀子总多酚的含量测定 5
2.2.3 比色体系的优化 6
2.2.4 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
2.2.5 栀子总多酚提取得率的计算 7
2.2.6 精密度试验 7
2.2.7 稳定性试验 7
2.2.8 重复性试验 7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7
2.2.10 超声波辅助单因素试验 8
2.2.11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8
2.2.1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8
2.2.13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9
2.2.14 Vc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10
3 结果与分析 11
3.1 比色体系的优化结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果 11
3.1.1 显色剂用量的确定 11
3.1.2 10%碳酸钠用量的确定 11
3.1.3 显色时间的确定 12
3.1.4 显色温度的确定 12
3.2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结果 13
3.2.1标准曲线的制备 13
3.2.2 精密度试验 13
3.2.3 稳定性试验 13
3.2.4 重复性试验 14
3.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14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15
3.3.1 乙醇浓度对栀子总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 15
3.3.2 料液比对栀子总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 15
3.3.3 超声时间对栀子总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 16
3.3.4 超声功率对栀子总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 16
3.4 响应曲面法优化 17
3.4.1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结果 17
3.4.2 响应曲面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17
3.4.3 响应曲面图谱与分析 20
3.4.4优化工艺提取与验证 22
3.5 样品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实验结果 23
3.6 Vc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实验结果 23
结 论 25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28
1 绪论
1.1选题背景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系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果实。栀子既属于药材,又属食品的两用物品。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肺、胃、三焦等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等功效[1]。《本草纲目》中记录[2]:“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栀子临床用于黄疸尿赤、热病心烦、目赤肿痛、血淋涩痛等证,外用治扭挫伤痛。还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扭挫伤、止血、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3]。
栀子为药食同源植物,随着对栀子开发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显示其药理作用多样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血栓等方面的作用,极具开发潜力。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多酚类的化合物不仅生物活性多样化,而且具有使用剂量小、见效速度快。毒性较低等优点,所以在食品、药品、医药及保健等领域都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栀子总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以栀子为原料,选择了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曲面法选择出最佳的工艺条件,同时,采用DPPH法和ABTS法对栀子总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从而为栀子的进一步利用与开发,为实现最大化利用栀子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2 栀子药用资源研究
1.2.1 栀子性状
栀子果实通常为倒卵形、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1.5~3.5 cm,直径0.8~1.5 cm。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光泽,有翅状纵棱5~8条,每二翅棱间有纵脉纹1条,并有分枝。顶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有6~8条长形裂片,裂片长1~3.5 cm,宽2~6 mm,多碎断,果实基部收缩成果柄状,末端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略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或扁矩圆形,聚成球状团块,棕红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胚乳角质;胚长形,具心形子叶2片。气微,味微酸而苦。以个小、皮薄、仁饱满、色红黄者为佳[4]。
1.2.2 栀子的分布
栀子果实成熟于9~11月,呈红黄色时采收,晒干入药,生用、炒用或炒焦用,素有清热解毒、利尿凉血之功效。栀子生长于山野间,其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全国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全世界大约有250种[5]。而在我国多分布于江西、浙江、湖南、湖北、河北等南部和中部地区,以江西产的为道地药材。我国有栀子、海南栀子、狭叶栀子、匙叶栀子、大黄栀子这五种栀子。
1.3 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植物多酚是一种含有多个酚羟基的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它是由黄烷醇类(儿茶素类)、花黄素类、花色素类、酚酸类组成。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叶、皮、果中,并且植物多酚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6]。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调节、以及信号传导等都有一定的影响[7]。查阅相关文献,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抗氧化功能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常被用作抗氧化剂、抗癌、抗菌剂,因而多酚类物质已成为天然产物化学、食品、日用化妆品、饲料、医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810],并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42154.html